经过一年的筹备,来自广州的300余件秦汉文物终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10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协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这是首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广州考古成果专题展。众多广州出土的精品文物首次进京展出,许多文物因为长得过分“可爱”、外形暴露老广吃货属性而“圈粉”无数。
戳视频,带你看现场↓
.
“独特而生动”的文物“萌”翻观众
展览中,不少独特而生动的文物吸引观众围观拍照。
△陶鸮形五联罐,东汉
“美食美器”单元重点展示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日常生活、礼仪制度、艺术审美等内容,其中,2020年在广钢新城M4出土的陶鸮形五联罐,因造型十分“萌萌哒”,神似“愤怒的小鸟”,让观众感叹“这件文物太适合做成文创了”。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导览过程中,“海宇攸同展”策展人翟胜利以用来烹制调味品的青铜染炉以及用来烤肉串的铜鍪铜烤炉举例说,“其实古人的生活离我们今天并不远,因为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经创造出来了包括煎炸烹煮,用盐以及发酵等种种我们能想到的饮食方式。”
诸般珍馐美馔虽早已烟消云散,但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饮食器具和相关遗迹,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岭南地区极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元的古代饮食文化魅力。
展览中明显带着异域色彩的胡人顶灯俑也让人印象深刻。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看,胡人灯这类器物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均有少量的发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尤以广州为多,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本地考古遗存。
“这种造型很特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人俑有着特别的体形特征,比如深目高鼻、脸上多留有络腮胡,表明了他们应当是当时的胡人形象,”翟胜利解读道,可能在历史当中胡人给南越国的贵族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所以把他们的造型做在这种灯上,作为一种器具的体现。”
“可以说,这次我们把近年广州地区的考古文物精品都带来了,”南越王博物院院长李民涌在展览现场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说,展览共展出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时期精品文物332件(套),包括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53件,另外还有广州地区近年出土的汉代金饼、陶胡人俑灯、珠串、汉代陶鸮形五联罐等尚未定级的精美文物。
“无论从文物的数量还是等级角度来看,都是少见的。”李民涌认为本次展览意义非凡。据他介绍,这批文物主要是从中华文明的构建和塑造、基因的传承以及交流融会等几方面来进行组合的,其中不乏丝缕玉衣、“文帝行玺”金印、木简、金饼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珍贵文物。“可以说,此次展览汇聚了广州秦汉文物精华,力求为观众展现广州这颗南域明珠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广州考古成果首次集结外展
展品中,丝缕玉衣无疑是最重磅的文物之一。独立展柜内周边围满好奇的观众,纷纷惊叹这件玉衣的巧夺天工。
这件长约1.73米的玉衣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表面的红色丝织物是按照原先的形制复制的。
在南越王墓发掘过程中,刚开始考古队员只是发现了成片的玉片,后来经过进一步发掘,发现玉片都是用丝线编缀制成玉衣穿在墓主人身上。经过2000多年,丝线朽烂,墓主人也尸骨不存,玉片也散落在地上,因此仅修复丝缕玉衣就花费了近3年的时间。南越王墓出土的这套丝缕玉衣是不见于记载,目前考古出土独一无二的玉衣形制。
如果说展览中的丝缕玉衣、玺印封泥、青铜勾鑃、组玉佩等代表性遗存,标志着南越顶级贵族的身份、等级、地位,那么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钱币、木简则揭示了南越高级宫殿建筑的规格及贵族奢华生活的真实面貌——它们与其它物质文化遗存共同呈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
△“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位于帝国南域的岭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李民涌表示,经过秦平岭南、和辑百越、汉设九郡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岭南地区成为了秦帝国直接管辖下的行政区域,通过不断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岭南地区形成了兼收并蓄、勇于开拓的文化底色。
近年来,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指导下,广州市属博物馆和文物单位通过组织“广州考古六十年”等展览集中展示了广州地区的重要秦汉考古成果,但是将这些成果集结送至省外则尚属首次。
本次展览的渊源要从2019年说起,当时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过一场名为“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的展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该展提供了几件展品。“当时我们跟国家博物馆方面提出来,希望能够有合作机会。近几年,国博陆续推出中国各个地方的重大考古成果展,刚好我们南越王这个展览在国博没展过,就达成了这么一个契机。”李民涌说道。
在策展理念方面,南越王博物院与国博策展团队不谋而合,那就是着力表现“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如果说,考古发现揭示的秦汉广州地区文化是涓涓细流,那么它的征途是奔向华夏文明这个大海,正如展览名称‘海宇攸同’所揭示的:地域文化是大一统文化的细节呈现。所有的细流最终汇成大海,文化的最终愿景是实现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李民涌说。
【知多D】
广州考古还原岭南生活图景
广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先民已经通过陆、海路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先民进行交流互动,并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百越文化。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建南海、桂林、象三郡,筑蕃禺城,岭南正式纳入秦帝国版图,蕃禺城也是广州建城之始。秦将赵佗建立南越国,实行“和辑百粤”政策,推动岭南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作为岭南中心的蕃禺,更是珍奇荟萃,成为大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九大“都会”之一。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多元文化并存,最后融入华夏文明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配合城市建设,广州拉开了大规模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序幕。秦汉考古是广州考古的重点工作。6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市区先后发现了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及大量汉代臣民墓葬。
其中,南越文王墓是中国华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墓主身份最高的汉代彩绘石室墓,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五大发现之一。
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宫苑遗迹,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木构水闸遗址,反映了汉代的高超水利技术。在同一城区内同时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王宫及御苑、王陵和水利工程等系列汉代遗存,这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由以上三处南越国考古遗存组成的“南越国遗迹”于2006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再次入选预备名单。
除此以外,约2000座秦汉时期臣民墓葬的发现,为复原研究秦汉时期蕃禺的都市风貌、风俗民情及岭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王宫、王陵、水闸和臣民墓葬,共同展示了秦汉时期广州(蕃禺)以至岭南地区的生动历史图景。
南方日报记者 刘长欣 黄堃媛 王诗堃
实习生 张娇 南柯鑫
通讯员 黄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