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小山村”大变样

河源和平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里,正在进行直播带货。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红墙深深,古树巍然。走进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革命历史陈列馆、参观区、瞻仰区、体验区规整有序。不远处的小北村、永坑村里,红色革命登山绿道与生态休闲道路并行展开,历史遗韵犹在,田园风光亦美。

县城西部则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紫城工业园里,一个更具现代感的商业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客茶谷”中,一片小树叶成为偏远村庄的“摇钱树”,涨了村民腰包,还壮大了茶产业。

红色文化为现代发展“铸魂”

“小时候我就是在这里上课的。”站在红屋旁,革命烈士后代、炮子村村民钟映华指了指布满岁月痕迹的窗户,“这么多年了,政府一直把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修缮维护得很好,我们也会自发地来打扫卫生,尽可能做好维护。”

红屋、红军亭、血田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紫金县东南部的苏区镇是省内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乡镇。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彭湃、周恩来、徐向前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现仍保存20处革命旧遗址群和革命文物。

为进一步完善提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紫金县近年启动了苏区革命旧遗址群整体提升工程,投入资金对苏区革命旧(遗)址群进行复原维修,在革命烈士山周边建设“一馆三区”。

在和平县,“红色印刷社”仍在运行。经过一道狭长而古旧的走廊,轰鸣的机器声霎时传入耳中,油墨香四溢。

“我们厂前身是和平县工业合作印刷社,1940年由中共和平县地下县委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平事务所联合创办。”印刷厂厂长叶小敏告诉记者,这里当年是为地下县委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作掩护、传递情报信息的场所,专门用来印刷抗日救亡运动传单和党的重要秘密文件。

推开印刷厂二楼锈迹斑斑的铁门,日光从蒙了灰的玻璃窗里投进,微微照亮了已有数十年历史的铅板。3000多个铅字,见证了一个时代。

“以前都是老工人们一个一个拿着铅字排版,现在科技发达了,用上了电脑,我们的印刷设备也与时俱进,现代化了。”叶小敏说。

如今,印刷厂仍在发挥余热,不仅作为红色教育基地面向公众开放,也继续承载着印刷职能,传承发扬着红色精神。

多元产业促老区振兴发展

午后时分,苏区镇上的青林峰茶叶基地里水汽浓重。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云雾缭绕之中,茶叶的清甜香气漫散开来。

紫金县已有600多年的植茶历史。近年来,该县通过“扩规模、提品牌、拓市场”,逐渐将茶产业发展壮大。

“我原来是开水果店的,后来发现家乡的地形地势很适合种植茶叶,就回来创办了茶园,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带动农户脱贫。”紫金县青林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钟铁戈细细夹起一片茶叶,“经过我们研究,被小绿叶蝉咬过后的茶叶会有一股独特的蜜香,我们充分发掘了这个优势,制作出紫金特有的‘蝉茶’。”

紫金县农业农村局茶叶办主任王捷才介绍,当前,紫金县共有茶叶从业人员23650人,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县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8915人,户均年增收达11000元,有效带动了农户脱贫。

在茶园“客茶谷”里,茶艺师凌伟连从容优雅地沏好一壶茶。此前,她因丈夫患病、自己又没有固定收入,生活压力大,时常感到茫然无助。

“来了客茶谷以后,我学到了相关技能,有了固定工作,生活就好了很多,成功脱贫了。”凌伟连动容地说,现在她不仅过上了正常生活,周末有空时还会和朋友出去游玩,“人生又有了希望”。

打造工业园区,实现产业带动,是河源革命老区正在探索的转型之路。

在紫金县紫城工业园,如今正在建设一个商业区,工业园里聚集了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将是紫金县工业发展的新平台,并将为周边村民提供2500余个就业岗位。在园区周边,还将陆续建起配套的商业街、公寓楼、市民广场等,实现产城融合。

站在这片建设中的热土上,工业园区副主任钟远华不禁感慨:“以前这里就是荒山野岭,现在真有点‘小山村’”变‘大都市’的感觉!”

南方日报记者 陈伊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