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欢歌70载·西藏启航新时代|互帮互学 携手并进——西藏百姓的民族团结情

新华社拉萨8月20日电 题:互帮互学 携手并进——西藏百姓的民族团结情

新华社记者格桑朗杰、司源

“种菜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证蔬菜的质量,这样销量才会好。”在西藏林芝市甲日卡村蔬菜种植基地,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技术总监陈千与当地藏族群众蹲在地上,探讨蔬菜种植“诀窍”。

陈千生于1971年,是湖北的土家族人,21年前只身来到西藏从事蔬菜种植,后来成为科技特派员,开始教农民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2014年,林芝市实施万亩蔬菜大棚工程,陈千牵头成立了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和一家公司,并先后建起6个蔬菜基地,其中包括甲日卡村蔬菜种植基地。

基地流转甲日卡村的280亩地,有温室大棚95座,种植20多种蔬菜,年产量达到168万公斤,除了在林芝销售,还销往拉萨、日喀则等地,年产值900万元。

土地流转后,村民农闲时就到基地打工,学习种植技术。村民提嘉说:“我家流转了6亩地,过去种青稞、小麦、玉米,一年每亩地收入也就五六百元,现在每亩地租金就有1350元,农闲时我在这里打工月收入3500多元。”

“我们村有51户254人,其中40户村民能拿到土地流转费用,村里每年土地流转费超过35万元。”甲日卡村党支部书记多多说,村民在基地打工,学技术,自建大棚,种植蔬菜增收,去年甲日卡村人均纯收入超1.9万元。

几年来,陈千的6个蔬菜基地,每天都有藏族群众来打零工、学技术,更有苗族、彝族、傣族的菜农参与其中。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互学互鉴。

日喀则市丹珍桑曲天然山泉水厂内,童纯良正在搬运桶装矿泉水,“今天普琼大哥厂里人员紧缺,所以我来帮帮忙。”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普琼大哥帮助我坚持了下来。”童纯良所说的普琼,是日喀则市丹珍桑曲天然山泉水厂的负责人,也是他的房东。

“但是对我来说,我俩更像是相处了很久的好兄弟。”童纯良说。

2008年,童纯良带着一家七口从浙江台州来到日喀则市,从事家具制作,只是刚起步的事业一直发展不顺。2014年,因房租低廉,童纯良成了普琼的房客,“没想到,这次搬家却让我再也不想离开了”。

然而,刚搬来,家具厂生意仍没有起色。普琼看出童纯良生活上的困难,时常提供帮助。“房租不着急,等有钱了再给我吧。”“暂住证办了吗?我帮你去办。”

木匠出身的普琼还主动教童纯良藏式家具的制作方法,帮他寻找销售门道,家具逐渐畅销,生意越来越好。

对此,普琼说:“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情况。我办山泉水厂也得到了汉族朋友的帮助。”

2006年,普琼萌生了开办山泉水厂的念头,但技术、设备、人员等都是不小的问题。2007年山泉水厂修建初期,普琼辗转联系上了来自西安的两名技术人员。

生产方式、设备调试、检测水质……近3个月里,两名技术人员手把手培训,让山泉水厂员工顺利拿到了专业技能证书。2008年山泉水厂开始运营。

“当时他们每月工资只有3000元,但对厂里的事特别上心。”普琼说。

普琼的父亲是十八军战士,母亲是藏族,他自小生活在民族团结家庭里。“身为一名党员,维护民族团结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他说。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普琼向武汉捐款5万元,为日喀则市疫情防控一线送去800多桶矿泉水,还免了童纯良的租金。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居委会所在的一处小巷里,有回族商人马尕东和妻子扎西央宗经营的服装店。近年来马尕东还对白朗、江孜等地农村村民进行工厂服装制造技术培训,带动他们学习技能、增收致富。

正是有了像陈千、普琼、马尕东这样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携手并进,才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雪域高原,并不断续写新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