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求诸己”的深刻省思,少一些无底线的“愤青”思维,每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终至“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人手多了,反而出现没水吃的现象呢?表面看来,是相互计较、彼此较真。然而细究起来,恐怕还是“共情意识”的缺乏,不能做到问题出现时,宽宏大量、忍耐包容、理解宽容。毕竟一定程度上,彼时的“三个和尚”,正是不折不扣的共同体,没有谁应该袖手旁观、作壁上观。
心理学上有共情力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而共情意识则可理解为时时愿意感受和理解他人的一种意愿、意识。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的心目中,多多少少缺少这种“共情意识”,往往自己“偷着乐”的同时,让他人“流汗、流血,又流泪”。譬如前期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地方再次肆虐,不少党员、干部、志愿者坚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不吝舍小家为大家,甘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夜以继日、义无反顾,风雨兼程、风雨无阻,或值守于疫情防控第一线,或为居民群众代购生活物资,或帮助转运病患人士,竟然在一些人眼里非但不是英雄,反而因为种种细节受到某些质疑和苛责,认为他们是“应该的”“必须的”“自讨的”“有所图谋的”。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社会阶层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更需要强化“共情意识”。即便做不到像英雄那样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至少也应展现应有的感念。
共情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以前期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地方零星暴发为例,除个别病患有恶意传播的放纵行为外,绝大多数确诊者并无传播疾病的主观故意,造成疫情传播大多是心存侥幸心理、麻痹大意使然。由此,作为旁观者,便不能是非不分、暴跳如雷,几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更不能意气行事,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将当事人的所有个人信息和盘托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反,此时给人以理解,抱之以同情,才能使当事人安下心来配合治疗,尽情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激发再接再厉、开创美好新生活的勇气。
共情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世上从无不食人间烟火之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换言之,即便是向死而生的英雄,也有相思时、动情处、泪目点、脆弱时。关键时候、危难关头,英雄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诚然需要人们为之点赞。而一旦英雄“忙里偷闲”,晒一晒儿女私情、感悟一番天伦之乐,则是真性情的表达,同样值得点赞,也有利于英雄从中倍感战胜困难的信心、倍添勇毅前行的力量。由此,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能深感英雄的伟大、英雄的可亲可爱。反之吹毛求疵、横加指责,只能是就此冷了英雄的心,让做英雄的成本与门槛提升,社会上再也难寻英雄的身姿、救星的身影。
共情者,胸襟开阔,包容大度。实事求是地讲,一事当前,没有谁希望出师不利,把事情搞砸,而是笃定舍我其谁、功成在我,一帆风顺、马到成功。应该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尤其面对诸多无法预料、难以把握的人或事,好多时候确实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因此失误、失利、失败在所难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大显身手,但也有些英雄折戟,未能问鼎冠军。方此时,是不依不饶、求全责备,还是包容看待、宽容有加,便如同树起了一座风向标,见证着社会各界对于先行者、奉献者、勇为者应有的看法和态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从这一角度言,共情的奥妙正在于减轻英雄的心理负担,有利于英雄从头再来,日臻完善完美。
共情者,触景生情,起而行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洪涝灾害、疫情暴发之类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面前,既没有谁可以独处一隅、独善其身,也没有谁可以单打独斗、包打天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合力。无疑,拥有一份共情心,就能由此及彼、触景生情,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变坐而论道为起而行之,与英雄一道披荆斩棘、劈波斩浪,带给更多的人以安宁祥和。而这正是共情的要义,也是共情的最高境界。在抗疫斗争中,无数人秉持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理念,义不容辞地与时间赛跑、舍生忘死地同病魔抗争,就是鲜明体现、生动呈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家国一体、守望相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仁爱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涵养内心里的“共情意识”,多一些“求诸己”的深刻省思,少一些无底线的“愤青”思维,每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才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终至“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刘良军
◎本文责编∕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