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2.5万家境内外优质供应商参展,超过20万采购商线下到场采购,还有大量采购商线上采购……9月7日,第130届广交会采购商推介会在穗举行。本届广交会将首次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线上线下融合举办,继续设立进口展,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开放的平台。
首次举办国家级珠江国际贸易论坛
第130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开幕,首次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线上线下融合举办,展会将设置16大类商品51个展区,展品大类包括电子及家电、五金工具、机械、日用消费品、礼品、家居装饰品、纺织服装类等,将有超过2.5万家境内外优质供应商参展,继续设立进口展,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开放的平台。
“本届十分特殊,与以往有很多不同,呈现多个‘第一次’。”广交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说,第130届广交会,是第一次在连续三届云上举办后恢复线下举办,第一次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第一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第一次举办国家级珠江国际贸易论坛。“这既是新创举,又是新机遇,更是新的里程碑。”
为此,广交会将进一步改进官网平台,重点开发适合线下应用场景和为线下引流的功能。比如,优化官网设计,突出展示题材;发挥线上引流作用,增加“现场直播”专栏;优化搜索功能,方便客商查找定位;改进在线客服,提升服务体验。
本届广交会还将发挥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提供更多信息交流与贸易促进的机会。其中,首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将邀请全球经贸和金融领域的专家作主题演讲,深度解读世界经济。线上线下均设立“乡村振兴”展区,供脱贫地区参展企业集中展示,更好地发挥广交会产业帮扶优势。优化贸易配套服务,首次引入海外仓和航运物流企业,搭建更加完善的贸易服务链。
境内外招商双轮驱动
“受疫情影响,国际人员往来受阻,境外采购商难以入场采购。我们将广泛邀请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采购商、代理商、分支机构,境内外资企业,跨境电商企业以及广大中国国内采购商参与。”广东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劲松说。
本届广交会采用境内外招商双轮驱动策略,加大境外采购商招商力度,利用国际知名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新媒体集群,讲好广交会故事,并在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52场“云推介”系列活动,推介中国重点产业集群,对接国际知名采购集团。同时,全面扩大境内采购商邀请,邀请大型连锁商超、百货集团、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企业等参会。
张劲松表示,初步预计,本届广交会线下参展商约10万人,以品牌展位企业为参展主体,将有超过20万采购商线下到场采购,此外还有大量采购商线上采购。
本届广交会还将推出VIP采购商及采购代表观展奖励计划,开展“线上打卡、线下奖励”活动,使用7种语言精心制作线上线下参会指引视频,为VIP采购商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培训指引服务。
“为服务保障本届广交会顺利召开,我们正按照商务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招商招展、嘉宾接待、城市服务等各项属地保障工作,为参展参会人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张劲松说。
声音
广交会有利于稳定对外贸易和投资
“广交会是同类交易会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阿联酋驻广州总领事拉哈曼·本·阿卜杜·拉赫曼·沙姆希表示,它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友好交流,是连接中外商界的“友谊的纽带、贸易的桥梁”。
“考虑到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广交会自第127届起在网上举办,此举有利于国际产业和供应链安全平稳运行,稳定对外贸易和投资。第130届中国广交会将首次线上线下融合办展,充分体现中国对中外经贸往来的高度重视。”拉哈曼·本·阿卜杜·拉赫曼·沙姆希说。
广交会是俄罗斯与中国做生意的绝佳平台
“近年来,俄中贸易额逐年增长,广交会作为中国商品进出口的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引领外贸领域的创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一体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驻中国代表处主席刘维宁说,与中国做生意的许多特点,如金融、法律、物流等信息,也都可以在广交会上了解到。
刘维宁说,在人们担心因疫情影响无法参加展会时,广交会搬到线上的决定也受到了企业家的欢迎。我们收到了很多关于线上广交会如何组织、如何注册以及提供哪些服务等的问题。当然,广交会也是俄罗斯与中国做生意的绝佳平台,尤其是在中小企业领域。”刘维宁说。
广交会的新产品新技术引领世界潮流
“在广交会我们能找到许多新产品,这是世界上许多市场都没有的。”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从1992年开始参加广交会,他认为,广交会引领了世界潮流,全球客商都能在这里找到最新的技术,带回去改善各国民众的生活。
“广交会所在地广州,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好。“据哈利·赛亚丁介绍,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21年广州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仍面临不确定性且有受挫的可能,但大部分受访企业对广州市场的增长持乐观态度。95%以上的受访企业表示,会选择广州作为投资目的地,57%的受访企业称,广州在其全球投资计划中占据首位。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黄舒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