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镇帮扶工作队把脉云浮镇安镇 因地制宜谋乡村振兴

■镇里来了工作队

云浮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珠江—西江经济带中起到支点作用,是衔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平台,镇安镇是云浮云安区内的商贸和人口大镇,当地的乡村振兴事业如何破题?

“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这是镇安镇驻镇帮扶工作队进驻一个多月以来,深入当地进行调研后的思考。

秉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实现云浮全域融湾发展为总体目标,工作队充分了解村民需求,把准云浮各乡镇发展振兴脉络,制定出年度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力图以此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探索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创新路径。

遍访全镇,心里装着乡村事

“墙上挂的都是驻镇后的工作,心里装的都是乡村的事。”在云浮市镇安镇,工作队已然进驻足月。

这支驻镇扶村队的队员们来自于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广发证券,加上金融助理,一支6人的队伍初步成型。队伍成了,队员们紧锣密鼓把乡村振兴工作队办公室布置成一间“指挥部”,第一战是要立军规、建台账,巩固此前脱贫攻坚的战果。

8月底,工作队的每个人每天都奔忙在乡间。“有些重点监测对象,还是需要不时去看看。”队长马占亚告诉记者,幌伞村的村民黎进林一家始终是工作队牵挂的对象之一,黎家13岁的小女儿患有白血病,每月需要2次输血治疗、服用3瓶处方药预防肝硬化,“我们正在帮忙争取公益基金会的医疗补助”。

尽管入镇时间不久,但队员们对镇上的路已熟悉起来。从镇政府出发,得先穿过城区,再转山道,中间路过水库,才能抵达建卫村。午间,这个背靠青山的小村静谧宜人,村内的老屋整洁有序,一间老宅被当地打造成“民俗博物馆”,不时有游人进出。

“乡愁是留得住人的,农村环境上去了,大家肯定还是愿意待在家乡。”在建卫村池塘边,马占亚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建卫村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突出乡村风貌和自身特色,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未来,工作队将继续围绕这种乡愁特色,继续让农村焕发“乡味”。

目前,工作队遍访全镇14个村,入户走访、实地考察,掌握一手材料,为下一步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驻镇帮镇扶村规划打下了基础。正是一户户拜访,真正把返贫监测台账建在每位队员心里。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驻镇工作队不仅是在乡镇实践谋发展的帮扶人员,更是协调上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衔接角色。帮助部门之间良好沟通,推动政策切实落地,这是乡村振兴任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时,工作队发现西安村等几个村子的村民最迫切的需求是修复一条排水不畅的老旧水渠。水渠宽近2米,长16.5公里,曾经是灌溉超6000亩田地的“母亲渠”,近年却因为年久失修而闲置。

为保证镇安农业种植得以全面发展,使2000多家农户受益,工作队正努力调动各方资源,发挥“桥梁”作用,力求早日恢复水渠上下游正常灌溉,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流入每一家、每一户。

依托小镇自建平台打通农商

云浮市的南部五镇生态条件优良,其中镇安镇历来都是云安南部的交易集散地,区域中心作用可辐射接壤的白石、石城、富林、高村和罗定市金鸡、苹塘等乡镇。

除辐射优势外,镇安镇拥有连片的可开发土地,土地开发利用空间大、成本低;其交通便利、路网发达,现境内有324国道及274省道等多条交通主干道穿过。诸多天然优势为镇安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围绕“整镇规划、因村施策、全域推进”的发展原则,融合“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农业“三化”发展思路,依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布局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落实温氏“现代农业+”模式。镇安镇目前正逐步形成“公司+党支部+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实施“短效”与“长效”相结合的种养发展思路,农业产业有了新的突破。

马占亚告诉记者,工作队进驻镇安后,已经对镇内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其中,一个集纳农产品进行展销的平台引起了工作队员们的注意。这个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汇集当地特色的肉桂、麻竹笋、咖啡豆、火龙果等农产品在此展示。依托展销中心,当地开设了线上电商平台,并派专业人员负责运营。

镇安自主成立的“线上+线下”联合销售模式未来是否大有可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工作队预备围绕会展中心做一些“文章”,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力,使农民电商平台的经济辐射面再度扩大。

镇安的主导农产业,诸如麻竹笋、肉桂的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其并非当地历来固有的种植传统,而是通过引进逐渐发展壮大。如今,以麻竹笋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虽发展不错,也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增收,但如何让农业产业成为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则是未来需要思索的问题。

“宜商则商,应该是往‘商’上靠,而不是单纯发展‘农’,镇安这里商业氛围很浓,所以我们打算未来将商贸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马占亚告诉记者,以此思路为导向,镇安的麻竹笋没有停留在自产自销的种植层面,而是融合第二、第三产业,形成麻竹笋产业基地,在内进行麻竹笋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将其制作成酸笋等形式的零食再次销售。目前,镇安镇在西安、民乐、永星等村落已然建成麻竹笋种植采摘基地,面积近1万亩,云浮市健安食品有限公司的麻竹笋深加工产品也在今年暑期进入市场。

除麻竹笋外,镇安镇通过土地流转,在民强、西安、河西、旺洞等村共集约用地250亩,与云浮市怡景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种植辣椒;河东、民强、南安、永丰等村通过整合丢荒弃耕土地、盘活闲置资源等方式,发展火龙果种植,预计投产后每年村集体增收6万元。全镇形成的麻竹笋及深加工、肉桂及深加工、火龙果、咖啡豆、生态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正稳步前行,成果不断显现。“后续就是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解决农产品销售包装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很重要。”马占亚说。

振兴工业吸引人才回乡发展

2018年开始,云安区的二、三产业占有份额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自然资源,硫酸、水泥、石材三种工业产品成为了云安区三大支柱产业,云安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要想发展产业,土地资源是关键。镇安镇凭借着约1.4万亩的未开发土地优势,成为了南部经济带发展先进智造产业板块、绿色健康产业板块和有色金属智造产业板块的核心区域。

“区里现在提出把镇安打造成云安区工业的‘第二战场’,这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重点工作。”马占亚说,全镇经济不能仅靠特色农业。镇安的便利交通和广阔土地说明其在工业发展方面同样大有可为。下一步,镇安镇将继续深入整合当地零碎土地,充分考察不同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后,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的发展既能带来人气也能增加税收,有了这么一个综合服务设施集聚区,产业发展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马占亚介绍,镇安镇户籍人口接近4.9万,但是,因为许多村民外出务工,镇内常住人口不到2.5万。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也是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乡发展。在9月中旬于广州举办的国际金融交易展览会上(下称“金交会”),工作队正加紧制作镇安特色产业的宣传物料,希望借着金交会的平台为工业园企业引进和招商进行宣传,“建设工业园区将是镇安未来经济发展的良好抓手”。

农商结合、产业聚集以及良好宣传,镇安镇乡村振兴工作紧紧贴合云安“美丽圩镇”建设工作路线。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工作队协助相关部门进行了生活污水治理、公共厕所改造、垃圾堆放清理等一系列整治,使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要想村民安居乐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刻不容缓。”以马占亚为首的工作队成员围绕着商贸旺镇、产业富镇、生态美镇、文明兴镇、服务强镇的发展思路,正努力为镇安创造宜居、宜商、宜业的良好环境贡献宝贵力量。

“我见青山多辽阔,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夏日一月,队员们的皮肤因在山间奔跑已然黝黑不少,但马占亚却笑道,“镇安周边还有一座座山,得一座座走过才不负韶华”。

●南方日报记者 徐勉 吴扬 实习生 肖步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