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副团长张毅与“飞·粤”四重奏在现场演绎独奏与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摄
“一碗饭”盛着爱国情
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里,收藏了一枚1938年美国旧金山“一碗饭运动”的圆形徽章。黄褐色的锈迹下,隐约写着一行英文,翻译为:“1938年6月17日星期五,旧金山中国城一碗饭慈善组织成员。”
抗日战争时期,财政和物资方面都面临极大困难,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急祖国之需,进行了范围广、规模大、数量多的捐献。其中,“一碗饭运动”是其中较大规模的侨胞募捐支持抗日活动。
1941年,中国抗战进入艰苦的年代。同年5月,宋庆龄倡议在香港成立“一碗饭运动”委员会,由委员会发售一万张餐券,每张面值两元钱,认购者持券到指定餐馆能吃炒饭一碗。参加赞助的饭店、酒家负责提供餐品。整个活动的盈余差额等收入悉数作为抗日教济基金。
“一碗饭运动”发起后,香港各界民众以购买“救国饭、济灾饭”为荣。当年9月1日,活动结束,共获得纯收入港币22144.95元、法币615元,英国赈华会香港分会将捐助款凑足整数,合港币25000元整。
南方日报讯 (记者/徐子茗 通讯员/粤文旅宣)9月3日,“‘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在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四市举行。
系列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教育厅、广播电视局联合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市政府共同举办。通过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市民跟随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探寻抗战时期岭南高校迁址粤北办学的历史足迹,传承华南教育烽火精神。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挖掘和整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工作,结合五年来南粤古驿道历史挖掘、保护和活化的新成果,先后完成了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砺儒书舍、玉清书舍等一批研学基地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
此外,广东还通过开展专题宣传推介、研学旅行、录制纪录片等方式对研学基地进行了宣传推广,促进了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吸引广大学子自觉走进研学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马思聪作品集》唱片首发
在3日下午的韶关乐昌坪石管埠主会场,举办了《马思聪作品集》唱片的首发及捐赠仪式。
据悉,这张唱片是广州交响乐团为纪念马思聪先生、挖掘传播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专门录制,由常任指挥景焕执棒,并特邀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担纲部分曲目的独奏。专辑曲目包括马思聪的《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
抗战期间,国立中山大学迁往粤北办学,马思聪在此任教。他在这里迎来了创作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完成了《第一交响曲》与《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代表性作品。他以音乐为武器参加抗战,作品饱含对民族深沉的爱。
“选择在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地——韶关进行唱片首发,意义非凡。”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表示。
首发仪式后,还举行了马思聪手录密纹唱片的捐赠仪式。广州美院梁迪宇副教授将这张饱含历史沧桑、意义非凡的唱片交到了广州交响乐团副团长张毅手上,代表一段跨越时光的历史传承。
昔日烽火,岁月留痕。在韶关主会场,广东省话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和韶关学院带来了配乐朗诵、小提琴演奏、歌唱等文艺表演,节目大都选自曾在韶关教学、工作先贤的佳作。
在大村村活动现场,一座冼玉清雕像在玉清书舍前揭幕。在大村研学基地,玉清书舍、冼玉清雕像、四姑医务室、大村小舞台、纪念广场等,已成为韶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定友图书馆如约与公众见面。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摄
定友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当天,在乐昌坪石老街图书馆旧址上,依据史料记载修缮、还原,由广东省博物馆、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策划打造的一座新图书馆——定友图书馆如约与公众见面。
定友图书馆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打造的重要节点。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和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乐昌坪石度过艰难的“守家产”日子。
在定友图书馆内,由广东省博物馆策划和制作的“与图书共存亡:中国图书馆界一代宗师杜定友在抗战中”展览正在展出。展览结合老照片及视频资料,展出杜定友生平事迹、曹讚先生“坪石中大系列油画”和杜定友语录。
此外,由粤博策划的另一展览——“艺术交响 教育笃行:抗战烽火中的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原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旧址管埠村展出。该展览聚焦艺术与教育两大主题,以一批珍贵档案文献揭开“管埠中师”尘封的教育文化遗产,探寻“管埠中师”的历史轨迹,重新认识当年师范教育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