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级62名学生都是班干部,这样的“创新”值得鼓励

开学故事多。

四川达州宣汉县胡家初级中学近日被推上了网络热搜,原因是其中一个班级62名学生都是班干部——除了班长、学习委员等熟知的职务外,还设立了门锁管理员、黑板管理员、扫把管理员、女厕卫生管理员,甚至电风扇、电灯等都有管理员。

人人都是班干部,其实并不稀奇。至少在8年前,就有学校做过这样的“创新”,但每年开学季,类似新闻依然会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争议比较大,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样有助于提高所有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主人翁意识;反对者则担心,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受到官本位思想侵蚀,容易染上“官瘾”。

究竟该怎么看呢?

作为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笔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孩子一旦被老师赋予某项职责,她会很开心,也会尽力去做好。幼儿园现在还少有班干部,但会有各种各样临时性的职务安排,而且要么全员参加,要么轮替参与。在我看来,不管是在校门口当“礼仪小天使”,还是吃饭时当“小小管理员”,抑或午休后做“小小播音员”,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锻炼。 他们从中可以学习礼貌待人、与人为善、管理服务、展示才艺等,而这些都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却在书本上很难学到悟到,但对一个人的成长又极为重要。

事实上,对于“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做法,也有媒体作过追踪。2015年,安徽宣城市第二小学五(5)班就如此操作过,全班65名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官半职”。一个学期下来,“不少人在悄然发生改变。班上同学的自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了,大家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即便班主任两天不在学校,班级也不会乱套”。效果最有说服力。给每个学生当干部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都很有帮助,展现出的效果也是积极的、正面的、有效的。

至于反对者的担心,虽然也有一定道理,却更多是以成年人的眼光揣度中小学生的心理,不免会有一定偏差和误解。在成年人的世界,官本位的思想确实有一定市场,包括一些大学的学生会,官僚化色彩比较浓重。但 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和初中,他们对班干部的理解显然不同于成人世界里的“官员”,他们更多会感受到责任,更多充当的也是“服务员”的角色。而这何尝不是“干部”的本义,只不过因为一些官员没有很好“为人民服务”,才使得人们对“干部”增添了诸如官本位、官瘾等负面想象。人人都是班干部,既可以培养每个人的管理能力,也可以避免班级管理权力集中在个别人手中,反而能淡化“官味”。

当然,因为人人都是班干部,学生之间免不了会有一些比较,甚至还会引发矛盾。但即便只有少数班干部,这些问题依然可能存在,其根本原因并不在班干部的多少。 整体来看,这样的“创新”利大于弊,值得鼓励。

文|丁建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