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 天地广阔(潮涌大湾区④)
大湾区内地九市制造业发达、营商成本低、市场腹地广阔、发展各具特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湾区各城市的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发展优势相得益彰,为不同专长的香港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天地。
在大湾区收获科创果实
在医院看病取药,免不了要在取药处排队等候。但在广东江门等地市的部分医院里,由于一种自动分药机的投入使用,患者取药时间大大缩短。医生这边刚开完药,那边的无人药房就已经自动分拣好患者所需的药品,并依服药的次数和顺序,装进塑料药盒的各个格子中,患者用手机扫码即可取走自己的药盒。
“过去,配药、分药、检药、发药需要至少4个人操作,使用自动分药机后,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药丸精准配发到对应药盒,只需1位药剂师进行最后把关。”作为项目创始人,自香港到江门创业的冯威棠早在2012年就已注意到“精准服药系统”的应用前景,“精准分药、服药设备不仅可以帮医院节约人手,为患者节约时间,而且药房是按颗而不是按盒卖药,患者需要多少就买多少,能够有效减少药品浪费。”
带着对“精准服药系统”应用前景的坚定信心,经过多年准备,2017年底,冯威棠团队作为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首批引进对象正式落户园区,创办江门云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开启了从概念到产品的探索之路。
“当时公司刚落户,既没产品实物也没模型样板,只有一份PPT资料。”冯威棠说,江门有关方面找来8家医院帮忙对接项目,提供支持,“医院不仅提供药物给我们进行影像辨识测试,还展示自己的药物管理系统帮助我们开发分药系统。”
对于祖籍江门的冯威棠来说,江门不仅是故乡,也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包括药品、医疗器械、药品包装材料等行业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江门的传统优势产业。冯威棠将处于试验阶段的自动分药机和智能药盒免费送给江门的医院使用,广泛搜集改进意见。经过近两年的研发、试用和改进,这套由自动分药机、智能药盒和手机小程序组成的“精准服药系统”日臻完善。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相比,不仅功能完备,而且价格大大降低。
“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不少大湾区内医院的订单,预计年底能正式量产。”冯威棠说,创业项目能走到今天,不仅得益于大湾区各类配套扶持政策,也得益于内地发达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我们的智能药盒本身没有电池也没有芯片,而是通过手机小程序及药盒的巧妙设计来实现智能管理,所以造价才能格外低,单是这一点国外同行就很难模仿。”
让创业有更多可能
“科技创业的企业大概有两种成功,一种是被大企业看上,以合适的价格收购;一种是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做出自己的品牌。过去,香港科技创业者定义的成功更多是指前者。” 广东佛山云端容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德豪曾在香港创业多年,曾努力想做出自己的品牌,无奈市场竞争激烈,难以打开局面,一度不得不一边创业一边打工。
“容灾的意思就是可以容纳灾难,当应用系统和数据库遭遇地震、海啸等不可抗力毁损时,可通过启用实时在线的备用应用系统以及备用服务器立刻接管,保证交易顺利进行。”李德豪说,他从2004年开始开发备份软件,2009年还自主研发出“自动演练”专利技术,却始终只赚口碑不赚钱。
2013年,李德豪决定北上寻找发展空间,在佛山市南海区注册成立佛山云端容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的产业优势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李德豪对打开局面信心十足,“我们的目标是从佛山出发,让中国人用上自主研发的应用级容灾产品。”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德豪的事业发展顺利。2014年,李德豪组建技术团队,与佛山市政府合作搭建起自动演练云端容灾中心。凭借技术的先发优势,李德豪以佛山为起点向内地其他城市扩展,在容灾市场占据的份额不断扩大,每年的净利润超千万元。
“大湾区是个平台,既可以帮助香港创业者快速熟悉内地市场和文化,又可以作为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内地市场的基地。”李德豪说。
80后香港青年陈升的创业经历堪称丰富,到深圳前海后则大幅度转型,开始拥抱互联网科技。
2015年,原本从事人力资源顾问服务的陈升在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注册成立学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功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他瞄准供应链电子系统,主营跨境电商供应链平台。“前海跨境电商发展活跃,但内地一些商家国际联系薄弱,当时正好遇到一批外国供应商在香港寻求内地伙伴,于是果断决定转型。”陈升说。
事实证明,陈升的这一决定与前海的功能定位高度契合:项目在运营后6个月,就实现直连国际212个大型供应商,货品种量超过15万种,完成跨境交易8124单,间接孵化跨境电商企业140多家,实现单月最高交易总额超过3450万美元。创业不到一年,即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
用好两地创新优势
在前海的成功创业,令陈升获得越来越多关注,向他咨询求助的香港创业青年也越来越多。陈升及其团队逐渐把握住方向,决定再一次转型,开始转向孵化器服务创业企业。除了在前海梦工厂运营的众创空间和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外,他还在深圳多地建立了青年创业基地,直接服务香港团队超300个。“通过为香港青年到深圳创新创业提供‘导航’服务,希望可以让更多香港青年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未来,香港青年除了要‘创’以外,也要多多‘融’,寻求与内地人才合作共发展的模式,从各行各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陈升说。
大湾区创新创业浪潮如火如荼,也带动起香港科技创新氛围升温。从政府到民间,对创新创业都空前重视。
“现在香港创业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不只私人愿意投资初创企业,特区政府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如帮创业企业支付4位人才的3年工资,香港科学园也有针对初创企业的场地免租优惠政策等等。”作为香港创业圈少见的资深创客,冯威棠上世纪90年代做过钟表制造,2000年初创办了一家科技创业,到创设精准服药系统已是第三次创业,对香港创业环境的变化有着深刻感受。
冯威棠表示,香港仍有许多独特的创业优势,他最新组建的人工智能项目创业团队就落户在香港科学园。“等项目研发成熟后,还会考虑在大湾区内地九市落地”。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认为,香港与内地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产业链”:香港提供基础科研成果和融资环境,内地负责科研成果商品化,最终进入内地大湾区的广阔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我非常有信心,只要大湾区优势互补,结合香港的特性,将来创新科技一定可以成为香港经济推动力,同时也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薛永恒说。
人民日报记者 冯学知 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