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何清:默默无闻做绿叶 唯盼前方得凯旋

“这个奖,献给我的父亲。”在10月21日举行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何清荣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那一刻,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已远在天堂的父亲。

何清原本筹划今年1月18日带着90岁的老父亲回到他曾经工作过的理县探望,圆父亲最后一个念想。就在一切准备就绪,酒店、车票全都定好时,随之而来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计划被迫搁置。这一等就等到了9月26日这一天,何清的父亲与世长辞。

“每当看向天空,我仿佛看见父亲在对我微笑,他是一个拥有家国情怀的人。”因为坚守在抗疫一线而没能陪伴父亲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何清心有愧疚,但他认为:“父亲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决定,正如2008年他赞同我去汶川地震支援一样。”

“后勤是最基本的保障”

“每天看着F栋楼的灯一层一层亮起,我的内心慌啊!”随着感染患者不断涌进,深圳三院从D栋到B栋、A栋腾空的床位很快用完了,新建的F栋也立即腾空,“如果F栋亮到21层,我们就得启用正在建设的应急院区了。”何清回忆起2月份的场景,感慨那曾是他最焦虑的时候,每天都要靠吃安定片才能入眠。

随着F栋的灯一层一层亮起,后勤保障物资也开始告急。而此时最为急迫的当属分管医院后勤工作的何清。

“后勤是疫情防控最基本的保障,也是平台和支撑。”何清将此次疫情定义为一场“遭遇战”,“俗话说,兵车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物资供应和完备的后方保障都是确保前方医务人员打赢这场‘遭遇战’的基本前提。”

2月初,深圳三院的N95口罩、防护服、防护面罩一度只有三天的储备量,已经到警界线。“当时每天要用1000多套防护面罩、防护服。”何清说,不仅医院没有,全市、全国物资都紧缺。

何清只能带领团队四处想办法。从超声科、口腔科的库存里调配面屏;请护士们用文件袋手工制作;派车去外地常年合作的工厂紧急采购。靠着这些办法,深圳三院的后勤保障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等到了深圳市卫健委和爱心企业的补给。

为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堡垒”角色,何清抽调了30余名人员组成7个后勤小组,分别保障“水电洁物安,衣食住行管”10项工作。他会在每天上午11时、下午4时组织召开督导会,部署工作、总结经验、提振士气。

疫情期间,餐食保障是个大难题。最高峰时,医院每天有2000多名医务人员和病患要就餐。由于临近年关,医院食堂的大部分工人都回老家了。“只剩下30多个工人,最高峰每天要送5000多个盒饭。”

何清多次到后勤工作现场给大家打气、鼓励,“我们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无论是我们的员工还是物业公司的员工,我们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每次社会需要时,我正好都在浪尖上”

此次深圳三院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迅速完成清零工作,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点赞。何清认为,这得益于这些年来“修庙、念经、请和尚”的功劳。

“从2003年的非典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三院的呼吸机从1台增长到160多台,病床从100多张增加到3000多张,还拥有5台ECMO人工膜肺机。”

1991年,何清进入深圳三院,29年来见证了医院的腾飞。再次面临疫情大考,他说:“我们早已全副武装!”

何清谈起有一次给高中生上科普课,一个学生问他:“当面对陌生病毒侵袭时,你害怕吗?”他笑了笑,回答道:“作为一名医生,与病毒对抗是我的本职工作。”

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新冠肺炎疫情,包括期间大大小小的流感等传染性疾病,何清数次活跃在与病魔抗击的“震中”地带,早已身经百战。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我感觉自己是个幸运儿,每次社会需要我时,我正好都在浪尖上。”何清坦言,1月11日,当第一例病人送来时,他多么希望查出是甲流或者其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不希望它来,不希望是新冠肺炎,更不希望传染开。”

何清还记得汶川地震发生时,父亲对他说了一个字,“去”。这一次,他主动请缨,放弃休假,参与到抗疫一线中来。

“好在一切都挺过来了。”何清舒了一口气,但他认为,即使在后疫情时代,“水电洁物安,衣食住行管”这十字诀依然要贯彻,并且要把它当作医院一项常态化工作继续干。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刘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