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工匠:闪耀青春的力量

按照图纸细细打磨,再小心焊接,精美的首饰轮廓逐渐呈现……在过去几个月里,每天超10个小时的训练填满了林钰鑫的日常。作为广州南华技校珠宝加工专业学生,他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举摘金。这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年轻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才路。

作为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唯一的女选手,来自广东茂名一个贫困家庭的崔艳霞扛住压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创下了自己的最好成绩,如愿进入国家队,向世界技能大赛入场券发起冲刺。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不仅让她可以依靠双手脱贫奔康,更激发了她人生无限的可能。

技能“全运会”的舞台星光璀璨,活跃着许多广东有志者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身影。他们潜心钻研、追求卓越,成为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最佳注脚,不仅让自己的人生出彩,更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成才之路▶▷

精益求精离梦想更近一步

21岁的范彪仔细端详工位桌上的部件,手持工具进行打磨、加工,新加工出来的部件要和之前加工的部件组装到一起,不得有一丁点误差。

“这次只是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接下来我将加强训练,争夺世赛门票。”凭借稳定的发挥,数控铣项目广东选手范彪夺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

在教练眼里,范彪是天赋型选手。当年中考失利,他很快调整好自己,选择学“技”之路。老师发现范彪脑子活,对一些难题能够较快找到解决办法,鼓励他走竞赛之路。经过两年积淀,他在各种比赛上表现抢眼,被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教练相中。在这里,范彪第一次对世界技能大赛有了憧憬。

同样因技能重拾信心的还有本届大赛制冷与空调项目选手阮康。“一开始我只是这个项目的后勤保障人员,但一直把参加世赛作为自己的梦想,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不断从老师身上汲取知识,私下训练。”在学校46届制冷精英班启动后,他顺利加入,总结每次训练经验,没做好的地方还在课外加练,如今终于拿到世赛项目的入场券。在此次大赛中夺冠更激发了阮康的斗志,“不管在哪里,只要把技能学好,做精做强,一样能成为栋梁之才。”他说。

与范彪、阮康不同,来自广东省交通城建技师学院的室内装饰设计(国赛精选)项目冠军钟清闲,是“半路出家”。他就读的是建筑施工管理专业,学院首次启动室内装饰设计项目,经验比较缺乏。

去年12月,学院启动备战广东省选拔赛,钟清闲过上了高强度训练的“苦行僧”生活。他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投入训练,还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认真总结,找出空闲时间与教练交流,稳步提升技能水平。

“训练强度其实很大,但我深知‘笨鸟先飞’的重要性。”钟清闲说,“只要一步步靠近,总有一天能抵达梦想。”

近年来,广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技能人才建设,多种形式、类型的技能竞赛已成为技能健儿们展示才华、切磋交流的舞台,也让他们离梦想更近一步。

致富之源▶▷

练好一技之长脱贫奔康

广东技工教育不仅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圆梦的机会,也让不少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改写了命运,脱贫奔康。

“学技能改善了我们的家庭条件,更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晚上11时,第43届世赛数控铣项目冠军张志坤走出省机械技师学院训练基地。年纪轻轻的他,已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留校任教。他的弟弟张志斌也在哥哥的影响下走上技能成才道路,夺得第44届世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金牌。

“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从五六岁起就帮奶奶上山砍柴,下地插秧。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感觉自己曾经是被老师放弃的学生。”张志坤说。这对从广东揭阳普宁贫困山村走出的冠军兄弟,在技能成才这条路上看到了新的可能。现在,他们用在世赛上赢得的奖金为家里还清债务,还盖了新房,生活越过越好。

在本届国赛中,共有来自30个省份的14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选手,占参赛选手的5.5%。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银牌得主崔艳霞就是其中之一。高考后,因为家庭条件的缘故,崔艳霞放弃了上大学,到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就读。“当时想着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不用担心就业,还能为家庭减负。”

事实证明她没有选错。在校期间,崔艳霞刻苦钻研专业,很快成为了学校重点培养的“种子选手”。今年8月,她获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集训队考核第一名,进而代表广东参加刚刚结束的全国技能大赛。“技能让我找到了新的追求,我要坚持走下去,实现更多梦想。”崔艳霞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广东乃至全国,这样的“逆袭”还有很多。劳动者们凭借一技之长,靠双手打拼出小康生活。

制造之基▶▷

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目前,广东已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强大的技工教育支撑,不仅帮助更多人实现了梦想,更为广东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技工队伍,更好地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早上8时,陈泽锟准时到达广州白云区神山的红木家具厂,8名师傅已经在工位上,等着他检查前一天做的木工活。

“有时他们的工作手法不规范,或有些家具部件做得不够精细,我都会指正他们,或亲自上场演示。”毕业于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陈泽锟,曾在2017年第44届世赛精细木工项目中获得优胜奖。得益于技能学习和参加大赛积累的资源,毕业后他创办了一家木艺公司,专门为中高端客户定制家具。

世赛的历练让他大开眼界,他将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和标准运用到工厂里,不断优化、改良车间里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还对师傅们进行技能提升培训。陈泽锟说:“公司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在业内也逐渐有了一定名气,有些客户专门找我做私人定制。”

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发展动力充沛,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要素投入;而另一方面,产业的技术、市场变化快,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推动广东技工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上个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三职教集团和浙江海天集团合作开展的培训班正式启动。这是“量身定制”的一个培训班,将为海天高端智能装备生态产业基地落户顺德提供充足人才储备。

海天班正式开班仅用了40多天。高速度的背后,是广东技工人才培育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新实践。这种创新的模式,在东莞、江门、深圳等地落地、开花,结出硕果。

目前,我省大力实施“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计划,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13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30个特色专业。“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我们紧紧围绕着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有目的地开设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冯为远说。

●南方日报记者 欧志葵 黄鸿基 实习生 李安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