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小的口罩,是保护人民健康的“盾牌”。
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峻之时,全国上下“一罩难求”。广州推出小程序“穗康”,在全国率先开创口罩线上预约模式,为市民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提供购买口罩的正规渠道,首日访问量突破1.7亿人次。目前,“穗康”已上线社保、医保等58项政务服务,向集应急防控、社会治理、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全业务链条的城市生活平台转变。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神经末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
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抓手打造“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建设“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广州正为城市治理注入数字技术、数字智慧和数字力量,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智慧路径”。
“千年商都”正不断加速“数智化”进程,以智慧城市建设撬动技术创新和治理升级,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让数字治理深入每个角落、影响每个家庭、惠及每个市民。
大数据解决“小烦恼”
一个手机APP能办多少事?从实时查询附近的停车场,到为新生儿申领社保卡、开办企业申领营业执照,“穗好办”APP已经成为广州人离不开的“生活百事通”。当前,“穗好办”APP实名注册用户超过300万,事项超过1200项。
12月初开始,123项高频政务事项“入驻”广州市中国建设银行网点的智能柜员机,银行大堂经理成为“兼职客服”,打通政务服务在社区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避免出现老年人无法适应的“数字鸿沟”。
数字技术深入城市生活“神经末梢”,市民感受到更有“温度”的政务服务。而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真正解决办事障碍,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从各部门间“马拉松式”提交纸质材料,到“一张表”全部解决,同样是办理企业医疗许可证件,广州市民杨女士亲身体验了一把“一网通办”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只需在线上填一张表就办完了,以往没有两个月根本办不下来”。
在广州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支撑下,杨女士过去办证所需要的营业执照、法人、税务等一系列证明材料的审核都能够在后台执行。
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广州通过搭建起政务数据枢纽,各部门间的政务数据实现畅通流转。时间成本、中介成本、人力成本的缩减,让企业“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放在自身运营中。
截至今年12月初,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接入单位151家,汇集数据超166亿条,日均交换数据超4300万条;广州市电子证照系统已上线656种证照,签发1933万张电子证照,可调用省级部门签发的户口簿、身份证、社保卡等3000万张,并实现超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
“想要真正建设好‘数字政府’,需要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制定数据共享的规则来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从而实现有价值的数据共享。”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董事陈洪表示。
机制如何设立?“孤岛”如何破除?2006年起,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已投入使用,先后出台政务信息共享一系列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
今年,广州通过建立一套工作机制、编制一个专项目录(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目录)、优化一个共享平台(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起优化营商环境专项信息数据共享长效机制。
“‘数字政府’不是停留在技术上的概念,而是一整套的体系和运行机制。”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梁文谦认为,“数字政府”建设将倒逼政府部门进行革命性的流程再造,加快建立数字化转型机制。
“小算法”升级“大监管”
2505.3万人次,是广州2020年春运旅客的累计到发量。从去返程客流到复工,“交通+防疫”让城市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大考。市民享受轻松便利出行的背后,是源于广州城市智慧交通体系的强力支撑。
一面蓝色巨屏挂在墙上,一副地图分布其中,代表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和白云机场“三站一场”的蓝色齿轮转动,屏幕上的数字与图表实时跳动,如同城市交通的“心跳”。在广州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内,交通的“智慧大脑”既能俯瞰整个广州火车站,也能追踪站场的细微处旅客候乘秩序。
在广州,整合了5G、AR等硬核科技,并根据应用场景不断更新迭代的城市“智慧大脑”,统筹管理全市交通行业数据资源,涵盖数据超过820类、2000多亿条,能够对全市“三站一场”四个综合枢纽以及高速公路、长途客运、城市路网进行有效实时监测和分析。
从2017年应用重要站场人群监测系统,到覆盖90多个重点区域的“智慧春运系统”,再到“智慧交通系统”全面覆盖城市内外交通……几年时间,广州交通大脑建设从“监测重点区域客流”到“覆盖城市对内对外交通”,其所涵盖的领域不再局限于各职能部门推出的应用场景,而是依靠算法、应用场景不断迭代,为市民提供便捷公共服务。
“智慧交通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各个重要信息系统都需要反复打磨和持续迭代升级。”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科技信息处处长张孜表示,运用于重大节假日旅客运输监测分析和保障的“智慧交通系统”即将推出第五版,向构建城市综合交通大脑方向努力。
从用“数字”服务百姓民生,到用“数字”实现社会的综合治理,“智慧”从服务端到监管端不断延伸,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将在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获得新的突破。
今年春运即将到来,张孜透露,全国首个交通行业视频智能化分析的“交通慧眼平台”即将正式上线。平台试运行近一年来,交通科技执法占比从46.75%提升至56.9%,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交通大数据技术,可对重点营运车辆“精准画像”,智能识别交通营运违法行为,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监管。
在陈洪看来,数据+算法将让智慧城市发展在迭代中产生新的动能。
当城市会“思考”
如何将一座7434平方千米的三维城市,放进一面二维屏幕中?广州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为了实现‘一网统管、全城统管’的目标,广州正在全力建设‘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梁文谦说。
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千年商都”乘势而上。依靠数字手段,广州将触角延伸至城市治理“无人区”,在更广范围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细化治理,力求找寻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解。
“每逢雨季,城市看海”,这一局面将有所改变。
一张实时变化的内涝风险图,在屏幕上不住跳动,为精准施策提供技术支持。全市布局的495个内涝监测点建设和395个水雨情站点,实现“厘米级”“分钟级”监测,并且综合考虑了降雨、地形等因素,复核截流、调蓄和外排能力,它将于明年汛期前发挥实效。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治理不仅要求数据“说话”,更要求数据会“思考”。
2020年上半年,广州越秀区某街道发生一家两口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在附近陆续排查出6名病例。但奇怪的是,三栋楼相背建造,出行路径没有交叉,生活也没有交集,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呢?
为了找到答案,工作人员依托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提供的1:500地形图,构建了三维倾斜实景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并制作了《疫情暴发点及排水管线地势图》,通过排查排污排粪管道,找到破损处;结合云平台的时空分析预测,并通过对气象和地势条件的综合研判,结合专业的疫情传播分析,判断前几日下雨时,带病毒的粪水随雨水流向地势低洼的后两栋楼处,后来得以证实。
“时空信息的统一,让智脑有了更多对比、分析、预测的空间,为辅助人脑进行综合判断,提供更好支撑。”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林鸿说。
“数字让城市更美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红波认为,数字化不仅让城市治理变得更为精准、深刻和智能,而且有助于广州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尤其是未来可能衍生出的定制和个性化治理与服务,更是值得期待。
让城市更智慧,让市民更幸福,让治理更高效。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入实践,广州“推动信息化更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美好愿景,正成为惠及城市方方面面、日常点点滴滴的生动现实。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黄舒旻 郭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