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QQ偷窥浏览记录,确定没用作他途?

1月17日,腾讯PC版QQ在多个技术论坛被指涉嫌扫描读取浏览器历史记录。1月18日,腾讯QQ致歉,承认QQ读取用户浏览器数据,是为了对抗恶意登录,所有相关数据不会上传至云端,不会储存,也不会用于任何其他用途。

不知不觉就被QQ采集了浏览记录,不仅限于QQ浏览器,而是所有浏览器的历史访问记录,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腾讯将此行为定义为“读取”,而用户称之为“偷窥”,由此不难看出双方对事先告知必要性的认知差异。读取浏览历史用以判断登录风险,需要提前告知用户,如果不告而自取,就是“偷窥”,何来“读取”一说??

腾讯回应称,所有相关数据不会用于任何其他用途,但从技术人员分析来看,腾讯获取浏览记录后,会对信息情况进行分类,比较历史记录中的淘宝、天猫、京东等搜索链接,而比较搜索的关键字为炒股、融资等。这显然超出了解决安全风险所需的数据范围,更加接近使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

不少网友感叹,难怪刚刚搜索过的东西,广告就随之而来。腾讯在回应中对数据分类、比较搜索等目的外的数据使用行为避而不谈,“对抗恶意登录”的说法有避重就轻之嫌。

这是一次被发现的偷窥,让人不安的是,还有多少“隐藏的眼睛”没有被发现?一方面,网络运营者采集用户数据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普通用户很难看懂程序、代码,发现网络侵权事实。另一方面,就算腾讯承认不合理读取了浏览记录,又怎么样呢?是否如网友所说,用道歉平息舆论,然后以更不易被察觉的方式继续偷窥?

通过这次事件发酵,想必网络运营者会进一步意识到,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企业“用隐私换方便”已经成为过去式。网络运营者要平衡好用户隐私和商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过度采集用户数据无异于竭泽而渔,只有在知情同意和最小化原则下合理采集、使用数据,才能维持前端免费、后端获利的盈利模式,实现用户和企业的双赢。

【作者】 杨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