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广州金融交出了2020年成绩单:广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34.06亿元,规模居全国大城市第4位,地方金融机构超过3500家,金融业总资产超过9万亿元。
2020年,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01家,全市累计证券交易额达到20.62万亿元,同比增长36.85%;其中,股票交易额11.82万亿元,同比增长55.08%。
“十三五”时期本外币贷款余额翻近一番
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数据。
首先,在税收方面,广州金融发挥了更多作用,比“十二五”期末有所提高。
具体来看,广州金融业税收489.3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41倍,占全市总税收比重为9.14%,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24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本外币贷款增速长期保持北上广深津五大城市第一位,“十三五”时期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接近翻了一番。
截至2020年末,广州地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2.22万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74倍,其中各项存款余额6.78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4万亿元。
广州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也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10322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2.55倍。
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也蓬勃发展。
广州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01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8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2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356家。全市共有持牌金融机构326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56家,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67家、11家。地方金融机构超过3500家,金融业总资产超过9万亿元。
绿色贷款余额位列全省第一
2020年,在疫情之下,广州金融业在扶持中小微企业和绿色金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广州共有1.3万多家中小微企业获得央行专项优惠贷款330.8亿元,总金额全省第一;11.8万家企业获得银行机构自有资金专项优惠贷款2600多亿元,各行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都显著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广州出台创新举措,建立了政策性的广州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自2020年6月10日开始运行至2020年末,已带动信用贷款授信总额202亿元,实际投放188亿元,受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2.8万家;广州还创立了市场化的广州市转贷服务机制,转贷成本降低80%。
截至2020年末,广州地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超38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市累计发行各类绿色债券超700亿元,总量和增速均位列全国各试验区第一。
广州碳交所的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72亿吨,排名全国第一。
保险业服务和保障功能明显增强
2020年广州保费收入1495.62亿元,占全省保费收入的26.46%,同比增长4.97%,比广东省增速高2.13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广州积极引进保险资金,截至2020年末保险资金在穗投资余额累计超过4000亿元,主要投向广州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南沙自贸片区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国企混改等重大项目。
广州累计承保319.3万户次,年均承保覆盖率达99%以上,累计总保费收入1711.5万元,累计提供了1489.7亿元的住房风险保障。
上海保交所南方总部落户,将推动广州商业保险、再保险、保险交易、保险基础设施、保险场内交易市场建设等各项保险创新。
互联网小贷公司居全国一线城市第一位
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小贷公司116家,其中互联网小贷公司41家,居全国一线城市第一位;注册资本300.5亿元,贷款余额296.1亿元;2020年累计发放贷款605.2万笔,累计投放规模572.9亿元。
目前,广州共有典当行99家,注册资本22.13亿元,典当余额22.4亿元,典当总额70.76亿元。共有融资担保公司41家,实收资本94.64亿元,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42.89亿元。共有融资租赁公司2458家,资产总额1772亿元。商业保理公司746家,资产总额280亿元。
未来,广州将高标准落实广州期货交易所、国际金融城、国际金融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功能区建设,全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全力打造风险管理中心,建设面向全球的财富管理中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和引领全国、影响全球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高地。
【南方+记者】吴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