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风采】全国有超两亿老年人未“触网”,代表专家热议数字鸿沟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回应“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困境”时表示,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困难的情况,暴露了有些地方技术进步、人性化不足的问题。“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

从“老年人无法扫健康码乘车被拒”,再到“老年人冒雨交医保被工作人员以不收现金为由拒绝”,老年人与智能技术的话题屡屡引发热议:智能时代飞速向前,老年人会被“甩下去”吗?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蜀山区刘丽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刘丽,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兼斌,滴滴“老年人打车”专项组产品负责人韩立波来到南都直播间,就此话题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对于老人实际需求的了解还“差一截”

“我们把年轻人定义为数字时代的快行者,老年人在数字技术下像是一个慢行者,所以在快行和慢行中就出现了数字鸿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解释数字鸿沟。

一场疫情似乎更加拉开了“快行者”与“慢行者”之间的距离。据媒体报道,哈尔滨一名老人因为无法使用健康码,遭到公交司机拒载和乘客轰撵。湖北广水一名94岁老人在银行柜机前被抱起做人脸识别……老年人的数字困境多次引发公众关注。

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何解?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蜀山区刘丽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刘丽表示,目前有很多政府部门都在做养老,但对于老人实际需求的了解还“差一截”。

她以智能化设备应用举例,有些地方打造智慧养老,比如在固定场地建造大屏幕的方式监控老人的身体状况,但很多老人实际上需要的是智能设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教他们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可能比智慧养老安装大屏来得更有价值——这源于她自己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的经历。

在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刘丽发现,即便是这些善于学习的老年人也要分类,年龄、文化程度、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和接受度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程度。

同时,她表示,很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有一种心理上的恐惧。一方面是安全信任问题,比如隐私会不会被知道,银行卡里的钱会不会被转走;另一方面,他们突然间低下头去“求别人”教他们智能手机,他们会胆怯,担心学不会。

支付安全问题也是老年用户反馈的焦点问题之一。滴滴“老年人打车”专项组负责人韩立波介绍,老年用户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很多App都承载了特别多的功能,界面复杂,对老人不够友好,比如字号小、广告多。另外,电子支付对老人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很多老人不会绑定银行卡或者建立线上支付账户。

“更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老年人的实际出发,来探索一些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养老方式,去真正地关注到方方面面的老人。”刘丽说道。

保留老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16亿,其中近五成是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

刘丽坦言,智能设备的学习只是适用于一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等因素会导致一部分老年人无法去学习及使用智能设备,如农村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智能设备,可能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陪伴。”

面对这些无法“触网”的老年人,要如何保障他们在数字时代的权利?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陆杰华进一步指出,不仅要使老年人享受到智能技术,还要保留面对面、纸质等传统服务的方式。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兼斌也持有类似观点:不要把学习智能技术变成老年人的一个负担,“好像学不会,这个人就受到歧视甚至有某种污名化。根本目的还是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数字文明,让他生活得更好。”

2020年12月,工信部要求,从2021年1月起开展为期1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要求推出更多具有大字体等功能特点的产品。首批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App名单中包括了115个网站和43个App。

“相较于数字鸿沟,适老化改造是一个更长远、更艰巨的任务。”他表示,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要构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环境,这对于解决老龄化问题至关重要。此外,推动适老化改造应该抓住重点,比如出行、购物、就医等突出问题。

数字困境涉及老年人的尊严和权利

“数字鸿沟很难消失”,陆杰华认为,数字技术发展非常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鸿沟。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各界的关注,从而弥补和缩小数字鸿沟。

金兼斌认为,信息传播环境的快速变化,不仅是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都有应时而变的压力,但老年群体身体机能、行动能力等各方面受限,这种挑战可能会更大。因此,数字鸿沟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多个层面协同解决。

他还表示,尤其要重视“最后一公里”。很多老人的生活空间可能非常狭小,因此家庭和社区承担了特别重要的职责。在家庭中,比起老人自己的孩子,可能孙子辈跟爷爷奶奶更有亲近感,由孙子辈来对老人进行“数字反哺”可能效果会更好。

陆杰华建议,除了家庭的“数字反哺”之外,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保留传统服务的方式。企业在开发和利用智能技术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科技向善,还要考虑科技如何服务“慢行者”。从社会角度来说,通过智能手机培训班等方式使老年人逐渐学习、适应智能技术的变化。

他表示,数字鸿沟和适老化改造其实也包括老龄化的应对,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决策者、供应商,每个人都在变老的路上。“它不仅是智能技术的应用问题,它也涉及到老年人的尊严和权利。”

让老年群体面对智能技术

“会用、能用、敢用、想用”

记者了解到,2021年有多位代表委员关注老年人“数字鸿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并把有关建议和提案带上全国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川对南都记者表示,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是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实践中仍存问题,如缺乏将数字经济和老龄化社会结合全面规划的产业指引、缺乏利用市场规律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的激励政策、缺乏对社会力量的广泛动员。

他建议:第一,不仅做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还要在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前提下考量数字经济产业政策的全面和平衡。第二,尊重市场规律,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鼓励扶持与综合监管双管齐下。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认为,政府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加大适应老年人发展智能科技的研发投入;社会层面,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老年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市场层面,要大力倡导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家庭层面,要通过教育反哺和同辈学习等方式,提升老年人利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则表示,减轻“数字鸿沟”对老年群体的影响,需要产业、社会各方面形成可复制的有效机制,让老年群体面对智能技术“会用、能用、敢用、想用”。

(作者单位: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