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已过,春耕正忙。
江门台山市赤溪镇700亩水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来回盘旋,进行水稻飞播,操控无人机的是远近闻名的“新农人”郑奕辉。
2013年,在外地务工的郑奕辉返回赤溪镇摸索种田,从最初的300亩水田到现在的720亩水田,郑奕辉积极拥抱农业新技术,借助无人机飞播等,年收入从务工时的十万元增至三四十万元。
郑奕辉的经历是一个缩影。如今,走进广东多地春耕现场,激光平地机、无人插秧机、5G智慧农业等屡见不鲜……一大批农业科技正赋能广东农业生产,优化传统耕种方式,逐步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效率低等问题,粮食安全多了科技保障。
机械化生产
农机装备改变传统耕种模式
在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田园综合体中的一片黑色旱地里,旱地激光平地机、旋耕机、拖拉机等正配合作业。“这是一片复垦田,采用水稻旱播方式,通过激光平地机将高处的土推到低洼处,准确地平整田块。”广东省农业机械推广站副站长熊元芳介绍。
随后再用无人拖拉机、旋耕机耕整土地,最后通过水稻旱直播机,将水稻种子播到1—4公分的土壤里,降低鸟、鼠吃种子的可能。“水稻旱种既是技术的突破,也是观念改变,旱地里机械化更容易推广。”熊元芳说。
在一旁的传统水稻田里,农业机械也正让种田变得轻松。“这台是履带式拖拉机,耕作层的深度在10—15公分,最关键的是不下陷。”熊元芳介绍,水田松软,如果用传统拖拉机,轮胎会破坏泥底层,导致插秧机等其他机械下陷,目前履带拖拉机正在广东水稻田里推广应用。
除了有人操作的农机,无人驾驶农机、播种喷洒无人机等也正在广东多地推广,极飞科技CEO彭斌介绍,今年预计全国有3.1万台极飞智能农机投入春耕,包含极飞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动驾驶仪。“春耕之前智能农机市场销售火爆,截至目前极飞无人机的订单量已经是去年同期的2.5倍。”
先进的农业机械投入到春耕生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前使用人工和插秧机最多种田200亩,家里5口人齐上阵都不够,还要请人工才行,现在用极飞农业无人机播种、打药、施肥,两个人就能管理好承包的700亩水田,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郑奕辉告诉记者,如今一亩水稻能增收约100—200元,每亩利润可达600—700元。
可以说,随着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变得越来越高,农机正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面对城镇化率提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现实,农业生产已经到了机器换人的时候。”熊元芳说。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耕水稻机耕面积将超1200万亩,水稻机种面积超300万亩,其中水稻精量穴直播、无人机直播面积近25万亩,各种机械装备累计有45万台套投入春耕生产。
科学化种植
种养收全链条护航水稻生长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每到收获季,金色的稻田总能吸引不少市民。人们不仅能在田里看见白鹭,一旁的水沟中也有鱼儿游弋。但多年前,由于施肥过滥,墨园村稻田旁的臭水沟里常充满着水葫芦。
“多亏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不仅降低化肥用量,增加产量,还让村里环境好起来。”农户陈符玉在墨园村种植水稻多年,目睹了整个变化过程。他口中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针对水稻生产中化肥过量使用、病虫害多、易倒伏等突出问题研制的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是科学减‘氮’。”广东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钟旭华博士介绍,水稻施肥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4个时期,广东的传统种植经验中,基本只施基肥和分蘖肥,导致氮肥利用率低。
经过多年研究,确定“三控”施肥技术4阶段分别施用40%、20%、30%、10%的氮肥,使氮肥吸收利用率稳定达到40%以上,可在节省氮肥20%左右的同时,保持稻谷产量平均增产超8%。
病虫害问题也可通过控制氮肥投入量来缓解。“重点要减少分蘖肥。”钟旭华说,采用“三控”施肥技术后,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害减少,可少打农药1—3次,有利于稻米食用安全。
另外,使用“三控”施肥技术的水稻茎秆比较粗壮,单茎重比常规栽培高20%左右,基部节间长度要相对缩短14.8%—42.9%,抗台风能力大大增强。
“目前‘三控’技术在省内的应用面积已超50%。”钟旭华说,特别是抗性相对较差的优质稻品种,采用这项技术不仅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还解决了倒伏这一头痛问题,并实现高产稳产、增产增收。
事实上,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70.2%。因此,在广东春耕的稻田里,运用的远不止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在汕头市濠江区的示范片,耐盐碱水稻——广红3号已经种下,广东沿海有了新的收成期盼。而在兴宁、从化的连片示范田里,香稻增香栽培技术正解决丝苗香米种植中香味减少的问题。
“今年要求保粮食种植面积、保粮食产量,难度不小,必须更加重视科技的应用,通过更多技术手段的投入,为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保驾护航。”钟旭华说。
数字化管理
智慧农业为稻田“体检看病”
金塘镇田园综合体的稻田中,几台长方体的箱子吸引了记者注意。
“这是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系统,俗称‘虫脸识别’,这一设备通过灯光把虫子吸引过来,再通过设备内置高清摄像头拍照,上传到云平台后,几秒就能识别虫子种类、数量。”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林小军介绍。
这一虫情识别系统是智慧农业的一部分,在云稻田5G数字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包括虫情、病情、光照、温度等都实现自动监测。
田间的另一个黑色箱子也正在运行。“这是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系统,通过空气流动主要抓捕病原菌,掌握相关情况。”林小军说,将虫情信息与病情信息综合,就可科学研判虫情、病情的高发期,从而实现精准用药。
事实上,在一块水稻田中,相互配合使用的设备还有很多。小气候检测设备,稻田里的光照、温度、风速,这些数据结合起来,可以全面了解稻田的情况;全景监测系统,足不出户就能全景查看稻田的情况。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并结合不同环境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我们通过建立物联网络,对植株生长、农田小气候、土壤墒情、病虫情等影响因子进行实时监控,就像是医生给稻田做全身体检,把各项数据量化,传统农业种植更多是凭经验估算。”林小军说。
说话间,林小军按下按钮,一根根竖立的白色管子向稻田喷水。这个智能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灌溉系统,可根据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通过设定好的管道定时定量输送营养,保障在生产的关键期“吃饱喝足”,“通过线上控制,可以便捷实现很大面积的浇水施肥,大大节省人工投入,提升肥料使用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农业农村、智慧农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广东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业经营网络化发展成效初显,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底气。
日前出台的《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到2025年,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农业发展方式更加优化,农村数字化管理水平日趋完善,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黄进 邵一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