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正式对外公布,截至2020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25.6万人次,登记保管了19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954份。
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3月21日共同发起主办、由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承办的公益项目。启动八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在全国设立11个登记中心,60个服务中心。
中华遗嘱库广东分库一直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遗嘱咨询、起草、登记和保管,2017-2020年,广东地区立遗嘱人群虽以60-70岁为主,但中青年立遗嘱人数持续增长,立遗嘱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微信遗嘱”受欢迎一年近7万人留言
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上线“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在2020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由于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市民无法出门办理遗嘱,因此许多人选择了通过在网上写下“微信遗嘱”,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数据显示,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7.4%,该人群中有不少是在读学生。
经分析发现,年轻人群体留下的微信遗嘱中,所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向现任、前任、暗恋对象表白的、有向闺蜜好友倾诉的、也有向父母倾诉等等,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纯真感情的向往。
据统计,有32.72%的市民,在微信遗嘱中“向爱人、配偶表白”;有31.41%的市民,在微信遗嘱中“对爱人和家人作祝福、祈祷”;有19.66%的市民,在微信遗嘱中写下了“人生经历和未来期望”;有11.38%的市民写下了“对自己或亲友的鼓励语”;剩下4.83%的市民则写下了“立遗嘱的原因和想法”。
从微信遗嘱的内容上看,大多数人会给爱人、家人留下心里话,而这些话,平时很难向对方亲口说出。
2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会选择留言给自己父母,感恩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而20-30岁期间的年轻人,大部分留言内容则是留给自己的爱人;而已经结婚成家的留言人,大部分会选择给自己子女留言。
值得一提的是,有5.44%的留言人会给“未来的自己”留言,留言内容充满正能量,都是鼓励并希望自己未来会更好。
年轻人遗嘱增多,00后开始立下遗嘱
随着人们遗嘱观念的变化,遗嘱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
在2017年,共有73位“8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到了2020年,“80后”订立遗嘱总人数达到503人,短短4年期间,一共翻了将近7倍。
“80后”订立遗嘱的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2020年比2019年增长了2倍多。从数据上来看,80后的财产以房产为主,存款为次。此外,通过调查发现,80后人群非常懂得投资,有13.16%的遗嘱涉及到公司股权,有15.89%的遗嘱涉及到证券基金,这个比例远超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2020年,有553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是 17 周岁。
与其他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其一个突出的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其次就是证券基金。
杨颖仪表示,仅有近4年数据,但从“90后”人群立遗嘱增长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90后”接受并愿意订立遗嘱,2020年00后也开始立遗嘱了,说明了订立遗嘱不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利”。
刚满18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化名)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为自己订立遗嘱。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尽管并没有把这笔钱留给父母,但小红表示,以后挣的钱可能会往这张银行卡里放,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增加遗嘱继承人。
“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小红说。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遗嘱库还研发出盲文版遗嘱,为盲人群体提供了订立遗嘱的服务。
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7.5%,陈凯认为,虽然国民的遗嘱意识在不断提升,但还是存在很多人忌讳谈论遗嘱,他呼吁社会各界提升对遗嘱的认识,有关部门加大普及遗嘱知识观念和培育遗嘱服务机构的力度。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徐昊 通讯员 庞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