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受访者供图
2021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共计34人、20个集体获奖。获奖者之一的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莹莹昨日接受本报专访。
张莹莹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需借助轮椅。2011年参加工作后,她便投身助残就业创业帮扶事业,带领团队创办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以多元化就业模式帮助2700多名残疾人成功就业。
在她的企业中,90%以上的在岗员工都是残疾人或残疾儿童家属。张莹莹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帮助越来越多残疾人实现自理自强,重拾自尊自信,身边的人都称她为“勇敢的雨燕”。
深圳是座很“暖”的城市
南方日报:为什么选择从北方来到南方,并决定扎根深圳?创业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莹莹:2011年,我来到深圳,当时觉得深圳是一个很“暖”的城市,不是因为气候,而是因为一路上不停会有志愿者来帮助我、牵着我走,公交车站上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更让人热泪盈眶。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深圳的包容和关爱,因此我觉得残障人士特别适合在这里扎根。
2015年,我住进了公租房,在社区里,我发现残障人士会有很多需求和问题,需要帮助和支持,因此我们自发组建了一个“队伍”来解答大家的问题。当年12月,我们开启了助残事业的第一步——和三个残障小伙伴们一起注册了一家公司,我们想真正帮助残障人士群体做点实事。
最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几个“合伙人”经常坐着轮椅到处看场地,好不容易确定了场地,又因为位于城中村中的办公室并没有设置无障碍洗手间,所以我们基本上到中午就必须回家上趟厕所,忙的话要工作到晚上,大家基本一天都不喝水。如今,不少残障人士在我们的帮助下实现就业,重拾生活信心,我们的办公条件也越来越好,回想起那些艰难的日子,我会觉得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残障人士也能“进军”人工智能领域
南方日报:多元化就业的模式如何切实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帮助大家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案例?
张莹莹:我们主要根据残障类型的不同,采取精准化、精细化的手段,帮助他们就业并融入社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先打破对残障人士的传统认知,他们并不是只能够进工厂做工或从事按摩行业。
通过不断开拓和挖掘市场上的就业岗位,并采取技术赋能的手段,我们帮助残障人士实现多元化就业。比如在我们的创业孵化空间中,很多盲人朋友在做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有一位听力障碍者则是3D建模师。
此外,我们开发了4种就业模式,如通过建立龙华区残障者就业创业基地,给优秀残障人士提供集中发展的平台。其次,我们采取推荐就业的形式,根据外界企业用工情况去挖掘开发岗位,针对岗位进行精准培养。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们的孵化空间里,有一位名为吴浩波,身体高位截瘫的男孩子,开了一家手机维修店。尽管一路走来非常艰辛,但他却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如今不仅自己成功创业,他还会组织其他残障人士学习手机维修,去他店铺就业。
事实上,每个残障人士都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大都有以劳动反哺社会的决心。我们现在也只是刚起步,希望能鼓励更多残障人士走出来,让他们知道全社会都在向我们献出爱心,让他们知道如何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我们做残疾人志愿服务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用手语“唱支山歌给党听”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您如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哪些切身体会?
张莹莹:我们的党员活动一直较多,近期除了每个月定期学党史,我们还和学校合作学党史,甚至跨区域和其他党支部联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动员更多党员群众参与进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我们邀请了志愿者和残联的党支部一起来学习。最近我们就组织了一场大型活动,用手语来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认为,要加深青少年对党史的认识。不深入学习,就无法体会到祖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以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广大青少年自觉加深对党史的学习认识,为祖国的未来凝聚更多青年力量。青年有血性,祖国才会有希望。
南方日报记者 钱明雅 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