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提出了好多好多的理想。”回忆起五年前第一次接待梁立锋、罗伟特、谭慧敏时,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综合开发部主任张和顺如是说。“这些理想打动了我。所以我们就向领导做了汇报。”
其实,被打动的同时,张和顺内心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三位90后年轻人均来自香港,分别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管理和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专业,农业并非他们的主修,但听起来,他们想来江门当农夫的决心很大。
梁立锋他们仨也没想到,最后会是江门“收留”他们,并支持他们一步一步蝶变成“现代农夫”。
“转向”的青春
梁立锋和罗伟特、谭慧敏同是香岛中学的同学。大家经常会参加一些环保活动。没想到在学校玩一个“天台农场”活动时,玩着玩着就,有无可能把“鱼菜共生”这个项目,做成创业项目,进行系统技术的输出呢?
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鱼菜共生创业团队。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香港青年谭慧敏、梁立锋、罗伟特。
先是在大学进行种养实验,随着实验规模扩大,连50-100平方米的场地在香港都很难找到,更别说找温室大棚了。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邻近的珠三角城市。当联系上江门时,梁立锋还记得接电话的是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的一名谭姓主任。当他听到是香港青年想过来做实验时,很爽快地说:那你们过来吧。
“江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其实挺开放的。几个大学生,从香港过来,没什么资金,也没什么技术,就知道我们有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他们这种接受程度,让我觉得江门的开放性非常高。”
回忆初来乍到的情形,梁立锋对此历历在目。张和顺也同样记得这三位从香港繁华都市来的年轻人。他说,这三位年轻人在基地一扎就是大半年,先是作为实习研究项目。没想到大学毕业后,他们仨还是决定继续留下来做深入的研究。
“鱼菜共生”项目培育出的蔬菜,比普通蔬菜要贵两至三倍。
江门免费支持给梁立锋他们的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位于距江门市中心55公里开外的开平苍城镇,这里有江门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农业基地——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更给力的是,园区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宿舍。
“家里人来过几次,看到我们在农村里,以为我们在搞传销。好几次想接走我们。但这里确实是一个农业园区,晚上并不需要什么路灯。他们晚上过来的,就很害怕。”说起家人对他们毕业后的选择的误会,梁立锋笑了。
家人带着误会离开了。而江门这边看着他们没钱还在坚持,也感到比较着急。“我们就向主管领导汇报,帮他们申请了5万元的‘市长机动资金’。”张和顺说。当他们的项目列入江门扶持农村和农业建设项目之后,园区还专门派来两名技术人员指导他们。
坚持的喜悦
在张和顺眼中,这三位年轻人处处都显得与众不同。
在张和顺他们的产业园区里,哪个不是带着技术过来,一来创业就直接投产啊。好家伙,梁立锋他们来到江门时,只带了不到一万元的钱。整整三年时间毫无产出,没钱没工资,每天就埋头做一件事:搞研究。
单纯的日子过久了,肯定会遭老天爷“暴击”。2017年的一场台风,把梁立锋他们的实验大棚全部摧垮。欲哭无泪之下还得硬着头皮,从头再来。
梁立锋他们研究的“鱼菜共生”项目,听上去似乎不难懂。一句话概括就是“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和珠三角传统的“桑基鱼塘”有着相同的本质,都是“循环农业项目”。不同是的,“鱼菜共生”项目的微世界里,对水质要求相当高。其原理是在温室内通过水处理系统,将集约式养鱼所产生的富营养水体,转化成为蔬菜可以吸收的营养,从而种植有机水培蔬菜。
梁立锋团队的温室大棚。
三年过去后,他们不仅输出自己的技术,还让项目落地。如今,他们不仅拥有8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单蔬菜年产出就有500吨左右,而且还在江门开平市赤坎镇建成占地400亩的第二个现代农业基地。预计年产蔬菜将高达8800吨。
“所有的蔬菜都是零农残,因为一旦施了农药和化肥,鱼儿就死了。”正是这种现代化作业的生产方式,梁立锋他们的水培蔬菜卖出了比普通蔬菜贵两三倍的价格。而且,他们还获得了供港资质。梁立锋骄傲地告诉南都记者,开平海关给他们的编号是“00001”,这意味着他们成为开平第一家供港蔬菜企业。
回想起过去那三年没有产出的日子,梁立锋很自豪这种坚持。他说,这些年来,他们母校和一些机构会组织了几千名香港的大中小学生来他们基地参观。他告诉南都记者,他和这些学生们讲得最多的话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它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全新的世界
算起来,梁立锋他们来到江门的乡下五年有余。没来江门之前,他们想象着它的落后,拖着从香港采购来的瓶瓶罐罐,生怕试验时无器材可用。
扎根江门多年后,梁立锋说,这里什么都有。“江门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根基好,设施完备、地理环境优越,并且具有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在他们眼中,“江门的创业氛围也非常浓厚,创业机会和选择空间也非常大。
在熟悉江门的同时,他们也见证着大湾区的变化。像交通方面,原来从基地所在的镇上坐大巴,两个半小时就能到香港市区。随着虎门二桥,也就是南沙大桥的开通,不仅回家更顺畅了,还让他们蔬菜的物流成本也随之降低不少。
梁立锋(左)团队选择到江门农村创业,经过多年坚持终于收获了事业上的大丰收。
在慢慢融入江门和大湾区的同时,它们也向梁立锋团队打开另一个世界。2019年底,经市、省层层选拔,梁立锋和罗伟特、谭慧敏在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孵化的鱼菜共生创新项目,代表广东前往青岛,参加由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最后他们以农业农村组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喜提金奖。
这次比赛,对于梁立锋团队而言,既艰难又开心。因为全国农业界创新精英云集,这次比赛也向他们打开了全新的世界。“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梁立锋说。“一开始想做对消费者的(TO C),但这样投资挺大的。可否先做一个大的批发商,然后再去做品牌、零售呢?”比赛的过程,也是向全国农业“创客”学习的过程,这让梁立锋他们不断提炼自己的商业模式,最后把“技术输出”作为另一个发展方向。
借比赛这个平台,他们也认识了包括投行、农业园区负责人在内的好多相关人士。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技术输出到中山产业园区的机会。
和内地的年轻人“玩”多了,梁立锋觉得他们和香港年轻人的差距其实并不大。“他们很了解香港,反而我觉得香港那边的年轻人不是很了解内地。这边玩什么项目,或者流行发展什么,香港年轻人不是很了解,他们反而会比较传统一点。”
如果要比较粤港两地的差异的话,已经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梁立锋说:“大湾区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江门在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经验,并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还有土地和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而香港具有非常强大的融资能力和标准严格的蔬菜市场需求。”
借助江门研发出来的“鱼菜共生”项目,梁立锋团队已获得一笔来自香港的千万级融资。梁立锋认为,大湾区协同发展和深度合作,鼓励人才创业创新的机制建设,这些都让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可能充满期待。
南都观察
湾区农村值得“搏到尽”
“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dance?”(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几尽),多年以前,香港《狂舞派》中的这句对白,成为了当年热爆维港的一道填空题。
多年以后,当大家都在谈国家战略“大湾区”的时候,“湾区居民”中或许很多人都想不到,会有一群香港年轻人竟然如此“搏到尽”,选择到大湾区内地农村,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主场!
梁立锋和他的小伙伴罗伟特、谭慧敏,一起到江门当现代农夫,并非孤案。在东莞,也有5个香港年轻人留学回来后,结伴开农场做全职农民;在肇庆,香港年轻人余威放下之前考上的香港公务员这个“铁饭碗”,转场成为怀集大稠顶茶场里的一名新茶农。
一个是代表广东获得全国比赛第一名的“鱼菜共生”创新项目,一个是深受都市人欢迎的“开心农场”,还有一个是肇庆十佳创意旅游手信。谁能想到,从小和农事不沾边的国际大都会年轻人,竟然在大湾区内地农村,以自己开阔的眼界,创新的手段,执着的精神,收获了事业的丰收。
因为他们的到来,农村不再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开创事业的另一番广阔天地,另一种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赞叹这群年轻“探路者”的创业精神的同时,其实亦可从他们的成功实践上,更为务实地看到:“脱贫攻坚”胜利后,进入“乡村振兴”阶段的内地农村,蕴含着无限商机。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统筹: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李鑫
图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