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全城齐心协力抗击疫情,一幕幕温情瞬间接连涌现

5月27日,广州坦尾。暴雨不期而至,核酸检测点的队伍还很长,临时搭建的遮阳棚漏雨了,市民撑着伞排队,仍保持1米的间隔。

看到这个场景,家住荔湾的老广黄亦民一下“被触动了”。他拍摄了50多年广州城市人文景象,敏锐的嗅觉让他很早就意识到,这又会是一次特殊的城市记忆。

5月底,新一波疫情到来。随后,疫情防控措施逐步升级,生活在广州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变化。

市民自发当志愿者,邻居互助赠送蔬菜,个别店主免费送午餐……疫情带来了考验,也带来了温情。无数人觉得,这些平凡的个体,就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疫情离自己这么近

5月29日,荔湾区白鹤洞街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上午9时许,刚睡醒的戴西安看到业主群的消息,有人发了小区附近封路的图片,他一时有点懵。

过了一会,戴西安收到物业通知,要求居家隔离,每户每天限1人外出购买生活用品。看了下家里的物资暂时不缺,戴西安放心了些,索性出门看看情况。

大门口已有工作人员值守,戴西安被告知要去物业办证才能出门。作为媒体人,他下意识开始用手机拍摄记录眼前的景象。

居家隔离时,戴西安陆续发出生活日常的Vlog(视频网络日志),视频内容大多是生活日常,还有不少工作人员坚守抗疫一线的场景。

戴西安记得,5月下旬,荔湾出现第一位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时,大家还如往常一样上班,没想到这里成为了疫情中心。

王轩第一次觉得疫情离自己这么近。他家住佛山,在荔湾工作,因为疫情被滞留在广钢新城的单位公寓里。

缓过劲之后,他赶紧下单买了些速冻水饺、云吞和零食水果。后来,白鹤洞街实施封闭式管理,日常必需品由属地街道配送,没法出门。

物资可以在采购平台下单,送到封闭区外,由志愿者或物业送上楼。不过,王轩也发现,小区里很多人会买零食、啤酒,有人甚至买了榴莲,导致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工作量很大,他试过早上10点前下单,到晚上11点多才送到。

王轩还加入了商家建的买菜微信群,居民每天在群里打听什么渠道能买到菜,菜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测核酸、有哪些新政策等等,常常一会儿没看,就多了几百条信息。

冯文是摄影爱好者,他的照片里有很多广钢新城从前的样子。烟囱、平房、铁路……都是属于广钢旧厂的记忆。

改造后,这里人多了。冯文见过凌晨一点多的街上还有便利店营业,不少人吃消夜喝酒。他也喜欢爬上楼顶,航拍现在的广钢新城。5月14日冯文的航拍画面里,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

他打出生起就住在鹤园小区,这里地处广州边缘,很多退休老人早起买菜,然后去茶楼,晚上便出来跳广场舞,过着地道的“广府生活”。

一开始小区封闭的时候,冯文对街道时不时传来的救护车声音很敏感,现在封闭时间久了,周围人都习以为常。

6月2日,白鹤洞街调整为高风险地区,小区更是没了往日的热闹。外面都是志愿者、警察、医护人员轮班站岗,冯文早上能看到通宵轮班后的他们在马路边休息。

住了28年的小区,一下子出了名。居家隔离期间,冯文的作品有着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他曾在自家阳台拍下抗疫志愿者列队进小区的一幕,把照片分享到500人的摄影群后,点赞陆续刷屏。

被改变的生活

家住越秀的丹萍一直盯着疫情进展。1995年到广州后,她做过记者,也创业过,如今,她不时在公号上更新自己的生活小事,受到不少网友喜欢。

一开始,丹萍刷朋友圈时觉得大家还有点紧张,后来,部分区域开始大规模核酸筛查,政府也持续公布信息,她发现朋友们也放松了些,有时甚至还会转发一些网络段子。

做大规模筛查时,政府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看到几个朋友都去做了志愿者,她也上网登记报名。5月31日吃过晚饭,看着小区里做核酸检测的人还排长队,丹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在文章《我在广州测核酸》中,丹萍详细提到这段经历。穿着隔离衣,戴着面屏,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让她更难想象的是,医护人员要在大热天里穿防护服。

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直抵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边东常去天河区的火车东站载客,平时等半个小时会有一个客人。这几天,他等了1个多小时也载不到一人。

边东是早班司机,从早上7点开到晚上7点,只能赚300多元,是平时收入一半。

当了3年出租车司机,边东对广州已经很熟悉。沙面是荔湾区的热门景点,平常到处都是来拍照、看建筑的人。上周日,边东载客经过沙面,受疫情影响,人少了很多。

在白鹤洞街、冲口街划为中风险区时,刘大鹏的订单一下多了。

周末两天,刘大鹏一共送出132单外卖,比平时还多了两成。午后的订单大多是粮食、蔬菜和饮用水,这些货品不同以往,都是大件,放在餐箱里易破损,骑车要更小心。

他送的每一单都不容易。小路封了,只能走大路;社区封了,取餐送餐都不容易,很多时候要等到住户到小区门口拿,超时的订单一单接着一单。大鹏记得,站点的骑手几乎每人都有十几单超时,他自己也有10单。

站点有约50名骑手,近一半住在封闭区域里没法出来送餐,单量却没有减少,剩下的二十多人就担负起了全站点送餐的重担。刘大鹏是站点送餐的前几名,这次也没落下,他每天从早上10点一直跑到凌晨12点,除了喝水、吃饭,不休息。

有时突然下暴雨,他来不及躲雨就被淋透了,雨势稍小就继续赶路。连续几天,刘大鹏习惯了时晴时雨的天气,他的衣服几乎一直都是湿的,风干了又被汗渍印出了花。

在中风险地区送餐,刘大鹏有时也会感到紧张。他会戴好口罩,做好酒精消杀,深夜回家时才将心理紧绷的弦放松。

“留下了,不走了”

儿童节前,在社区支援时,护士张碧霞收到小学生送来的一朵红色小纸花,上面用稚嫩的字迹一笔一画写着:“谢谢你们,致敬!”,张碧霞双手接过轻轻的纸花,觉得沉甸甸。

社区群里刷屏的道谢、自告奋勇支援的请愿、送别医护的场景连日来在网络广泛流传。

24岁的马国良是青海海东人,在广钢新城开了一家面馆。封闭管理后,人员禁止外出,小区内的餐饮店也停止营业。

得知一线工作者忙得吃不上饭后,马国良让后厨加紧制作了几十碗牛肉面,送到了社区的防疫指挥中心来,让工作人员吃上了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餐。

梁剑华要照顾两个小孩,没办法冲到前线。看到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熬了几个通宵,双眼通红,他捐了140箱功能性饮料。后来,看到核酸检测点的工作人员累得嗓子都喊哑,梁剑华又送去润喉糖。

他的母亲,退休党员赖凤萍知道荔湾区里有很多老街坊不会上网看新闻,就自发去帮居委会做宣传,爬楼梯挨家挨户贴传单,通知当地居民该到什么地方去做核酸检测。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尽自己一份力,也是感恩这座城市!”梁剑华说。

疫情带来难题,也带来理解。

实施封闭管理后,荔湾区很多人只能靠物业团购生活用品。人手不足,很多东西无法及时配送,业主开始在群上互赠物资。

除了藕尖,家在封闭管理区域的张可还收到了邻居送的生菜。张可想回赠或者转账给邻居,但他们都不收。这让她回想起小时候邻里相熟的场景。

因为职业关系,戴西安几乎走遍了中国,但独爱广州。去年武汉封城时,他理解其中不容易,也被很多画面震撼过,真到自己亲身经历时,戴西安才深刻体会到,迅速地控制疫情对一个地方社会治理能力和国民素质的考验有多大。

他想把所有人的努力记录下来,包括医护人员、警察义工,还有广大市民。大家适应生活突如其来的变故,帮助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这都透露出广州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气质。

6月1日晚上8点多,戴西安突然听到响声陆续传来。他很快反应过来,是广钢新城住户在齐声高喊“广州加油”,还有居民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持续近一个小时。

看到印象里内敛的广州人大声歌唱,那一瞬间,戴西安突然像回到了2015年亚冠决赛现场。那一晚的天河体育馆,大家在观众席抱着必胜信念,放声呼喊。结束比赛时,戴西安发了一个朋友圈。

“留下了,不走了。”

南方日报记者 曹嫒嫒 周倩欣 朱晓枫 刘珩 欧楚欣 吴扬

见习记者 吴晓娴 实习生 杨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