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广州市南沙区发出通告,为配合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全区公共交通暂停运营,全部离南沙通道暂时关闭。6日深夜,南沙再次发出通告,恢复公共交通运营和通道畅通。
南沙“封区”的36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广州南沙此次疫情防控中,流调人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近日,广州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专班现场流调队队长陈宗遒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他呼吁,流行病学调查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积极提供线索,不瞒报行踪,精准防控才能跑在病毒前面。
精准:“病毒侦探”快速摸清传染链
“南沙重点人群排查中,复核确认阳性样本。”6月4日凌晨,一通紧急来电让陈宗遒心中“咯噔”一下。此时,广州荔湾区和海珠区的传染链条已基本摸清,在距离较远的南沙区突然出现核酸阳性样本,是有“漏网之鱼”还是有链条外的新增病例?
在灯火通明的荔湾区体育馆,广州新冠肺炎流调(临时)处置中心的气氛突然紧张了起来。广州市疾控中心经验丰富的公共卫生主任医师林国桢,带领两组流调队员,立即驱车前往南沙开展调查。不久后,陈宗遒也赶赴南沙。
广州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专班现场流调队队长陈宗遒
此时,南沙区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已在病例家中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结果实时反馈给后方中心,一场与病毒的赛跑正快速展开。
疾控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同一个“病毒侦探”在找寻看不见的感染线索。陈宗遒介绍,一方面要“往前走”,找到是谁把病毒传给了病例;另一方面要“往后追”,摸清楚病例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把接触到的人全部找出来。疾控专家会根据他们接触病例的方式、频率,来判断感染的风险,并且落实相应的管控措施。
工作方向虽然明晰,但是线索的逐一摸查,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从收到通报的那一刻起,此后的2天,汇集到南沙的省、市、区的120多名流调人员几乎没有休息,在南沙进行着涉疫场所和人员排查。小区、幼儿园、餐厅、商店、工地……每一个场所、每一条轨迹、每一条消费记录,都有这些“红马甲”在跟进。
流调工作需要同时间赛跑,流调队员们都力求以最快的速度锁定接触者。令陈宗遒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流调人员从早上7点多,在一家餐厅的监控录像前站了整整16个小时,滴水未进,直到看完涉疫时间段内的所有录像。
“我心疼他,也理解他。做流调就是这样,如果不赶紧把接触者都找出来,心里始终不踏实。”陈宗遒说,与病毒赛跑就要争分夺秒,如果慢了一小时,感染者就可能在外面多接触了几个人,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追踪。尽快把感染者找到并管控,才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经过36小时的彻夜“赛跑”,南沙的传染链条已清晰明朗。陈宗遒介绍,南沙的一对夫妻买了新车到佛山上牌,中午与朋友在荔湾吃饭。当时,一个海珠的感染者正好同时间在该餐厅吃饭,这对夫妇有可能因此感染病毒。
流调人员掌握线索后,连夜展开调查
这对夫妻回家后,把病毒传给了家中老人和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又感染了同学,同学传给了家人。家中一位老人是一个司机,在修车时感染了一个修车工人。与这对夫妻曾同乘一辆车的朋友,也因在车上密闭空间内被感染。
“南沙的病例链条都比较清晰,后续的基因测序比对,也证实这些毒株位于相同的传播链条上。”陈宗遒说。
摸清了病例的活动范围后,根据分级分类防控要求,除了封闭封控区域,南沙其他地方“解封”了。
6月7日,南沙区恢复了人员流动。陈宗遒看着窗外的阳光和往来的车流,休息片刻又继续投入了工作,“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我们的热爱和坚持”。
流调队员正在排查线索
“兜底”:核酸排查与大数据助力织密“防控网”
新冠病毒Delta毒株,给流调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处密闭的环境、不足一米的交谈,都有可能带来病毒的传播。便捷的公共交通,也让人员流动的范围更广。不少人担心:会不会有潜在的感染者,仍未被发现?
此次疫情下,广州有多个排查措施,都是此前未曾使用过的——全员多轮核酸检测、健康码“黄码”、公布重点场所和健康申报。
“感染者记不清、监控看不全等因素,都有可能让流调无法100%全覆盖。在我们做好精准摸查的同时,需要通过核酸筛查来做到更广泛的‘兜底’排查。”陈宗遒说。
这是广州首次11个区全员核酸检测,全市超过1800万的常住人口,为核酸采样和检测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广州在中高风险地区进行多轮核酸检测,在低风险地区进行1到2轮排查。
大数据也为与病毒赛跑提供了支撑。陈宗遒坦言,病毒传播速度快,如果按照传统方法一一排查密接者,可能病毒已经传播到下一代了。疾控专家在找密接者进行精准防控的同时,将曾到过重点场所的人员赋健康码“黄码”,限制人员流动并推动他们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有尚未甄别的接触者,就能够这样被快速限制活动,这与锁定密切接触者的精准调查相辅相成。”陈宗遒说。
广州也多次发布重点场所名单,并且鼓励市民进行自我健康申报。陈宗遒说,与病毒赛跑需要每个人的配合,流调中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就是群众提供的。
广州市卫健委发布了南沙的病例和感染者信息及重点活动场所后,一位群众主动联系了南沙区疾控中心,提供了一个涉疫场所线索——南沙区一个天桥下的小工棚。
陈宗遒在进行流调工作
平时,有一些司机会在里面休息,喝茶打牌。这位群众说,通报信息中的一位感染者曾路过工棚,进去与人交谈,而且没有戴口罩。
陈宗遒立即带队摸查这个情况,并且与已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治疗的感染者核实信息,感染者经过提醒,回忆起了这个细节。经过多方确认,专家判断当时工棚里的人确实有感染风险,对他们落实了集中隔离管控。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多,但也弥补了我们可能无法兼顾到的层面。”陈宗遒说,有了全民的参与和配合,流调工作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也让病毒无法“突围”。
期望:希望更多人认识公共卫生的价值
6月12日,广州南沙警方通报,家住南沙区珠江街嘉安花园小区的张某、鲁某夫妇未如实向所在社区申报曾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前往医院就诊时,也未如实填写《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未如实告知医生近14天内的旅居史。因张某、鲁某的行为引起新冠肺炎传播严重危险,目前南沙警方已对其二人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依法立案侦查。
在做流调的过程中,瞒报和不配合,不但会拖慢流调工作的进程,更会加大普通人群的感染风险。“大多数群众都很配合,但确实也有极个别的人不理解。”陈宗遒说,这时流调人员只能继续搜集证据,再次与对方沟通核查。“整个广州都在上下一心做好疫情防控,如果因为个别人的有意隐瞒导致疫情扩散,他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疫情下,许多流调人员不分昼夜工作,让陈宗遒感触颇深。有一天,有一位队员私下对他说,他们的小队长在外面调查时撞伤了鼻梁骨,希望让队长休息一下。
广州市南沙区疾控中心
为了不让陈宗遒知道后担心,这位小队长并没有告知他受伤的情况。“我立即打电话给这个队长,他却一直跟我说没事。”回忆起这一刻,工作中从来没喊过一句苦的陈宗遒,突然有些哽咽:“这是疫情中我比较难过的一个时刻。因为是我在调度这些队员,他们如果出现什么情况,我会觉得特别对不住他们。”
从事流调工作多年,陈宗遒对流调流程和人员调配都非常熟悉。但有时候,现场工作的复杂程度也会超出想象。
6月10日,一位感染者接受流调时表示自己对去过的场所记不清,但他留在车上的记账本能够提供线索。当天晚上,陈宗遒立即带领流调队员来到了感染者停放车辆的天桥桥底,却被眼前近百台大车惊呆。原来,这是大车司机的一个集中停车点。流调队员只好根据车辆特征一一辨认,将近半小时才找到感染者的车。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的骨干力量还是比较缺乏,特别是能够独自带队,完成全流程各个环节调查的骨干。”陈宗遒坦言,公共卫生并非高校的热门专业,平时的社会关注度和收入也没有临床医生那么高。不少人对公共卫生的了解,都仅限于打疫苗、杀蚊子。“这次疫情防控给了我们一个展现价值的舞台,也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公共卫生的意义。”
陈宗遒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会有更多人认识到公共卫生的价值。在疾病预防的层面投入更大,对于整体人群健康将更有利。“我相信我们这个行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得到越来越多的投入,而这个变化,正在我们国家发生着。”
【记者】朱晓枫
【摄影/摄像】徐昊
【剪辑】许舒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