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参观团体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前拍照留念。南方日报记者 董天健 摄
6月21日起,改扩建后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开放团体预约参观,不少党员群众第一时间报名,怀着崇敬激动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赶来,希望能一睹纪念馆的新面貌、新风采。
在修葺一新的广场外、花坛边,很多市民举起手机和相机变换着角度拍照留念;在宽敞明亮的新纪念馆内,参观者细细端详着每一件极具历史感的珍贵史料,在电子互动屏、全息影像和声音体验中,“沉浸式”体验中共三大波澜壮阔的历史。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不少党员群众表示,通过参观学习,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要赓续党的红色血脉,从党的辉煌历史征程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感悟思想伟力
坚定信念筑牢初心使命
“广州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接受新思想尤其敏锐。中共三大是中国共产党从创建阶段走向大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会议节点,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党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四级调研员杨建辉,是一名拥有27年党龄的老党员,看到重新修缮的展馆,他感到很受鼓舞。“在建党百年之际,能有这么一个好的教育场馆开放,向我们党员群众做一个好的教育,这是讲述党的百年历史非常难得的一个教育场所。”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干部群众从展馆的一件件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文物、展品、文稿中感悟思想伟力,筑牢初心使命。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一楼,一部李大钊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让杨建辉印象深刻。1923年,李大钊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三大也成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唯一一次共同出席的党代会。“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筚路蓝缕,满怀热血,肩负救国救民的崇高使命,以自己的鲜血践行自己的诺言,体现了他的初心使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作为一名党史研究工作者,杨建辉希望今后能进一步讲好党的红色故事,传承好党的红色基因,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的贡献。
沿着长长的“中共三大代表纵览”展板缓缓走过,广州市人大代表、天河区市容环卫第三管理所所长王凤丽思绪万千。“参加中共三大的40位党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勇于为革命付出青春与热血。重温党的历史,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洗礼。”王凤丽说,要把党史学习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坚守党员初心,在工作岗位中担起职责使命,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城市环境、我们的美好家园。
传承红色基因
更好推广红色地标
“作为一个老东山人,我非常自豪,图上的每一个坐标都十分熟悉,感觉自己身上传承着红色基因。”凝视着挂于展馆一楼的上世纪30年代东山一带鸟瞰照片,体验历史的巨大变化,东山街寺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吕艳虹深有感触。
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与红色展板上一位位为了祖国与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对视”,吕艳虹仿佛看到了会议召开之时,他们在这片街区奔走的身影。“住了几十年,我亲身经历这里的红色文化和一砖一瓦的变迁,建筑越变越靓,河道越变越净,日子也越变越好了。”她说,会址周边的建筑群在修缮扩建的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历史原貌,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些年,吕艳虹曾多次到离家不远处的纪念馆参观,如今也被修缮完成的新馆所震撼。作为党委书记,她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看作是自己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场所。“等向公众开放了,我会尽快组织辖内的党员群众来参观。在这里学党史很直观,能够更好地回顾中共三大。”吕艳虹说。
在《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的巨型浮雕面前,许多参观者驻足凝视,大面积的浮雕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震撼,历史场景被生动地镌刻在墙壁上,也镌刻进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岁月里。除了《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还有《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红色广州 革命之城》、油画《春园·1923》《毛泽东与〈农民问题决议案〉》等雕塑展品,将历史事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今天是改扩建之后第一次来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和以前参观的感受有很大不同。”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组鲁钇山告诉记者,数字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让观展体验提升了很多,比如全息影像的视频,很震撼。展品的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有雕塑、油画等,通过多种新形式向观展者展示了中共三大的历史过程。
让鲁钇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展品是全息影像《共识·1923》,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共三大会址的寻找过程和中共三大的模拟场景,以沉浸式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在视频播放过程中,一张张革命先辈的照片、一幕幕历史场景给观众以冲击,人们仿佛重新回到1923年的初夏,被厚重的历史紧紧包围,亲眼目睹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在鲁钇山看来,这种展现形式充分展示了广东在科技赋能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接下来,我们要侧重于利用科技赋能、载体创新,把各类党史学习平台做得更好,把宣传推广工作做得更实,把红色地标更加好地推广出去,让党员干部群众在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环境和载体中学习党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汲取奋进力量
在实干担当中为人民服务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展厅二楼的转角处,一名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将听筒举在耳边,跟着耳机里的悠扬歌声,轻轻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
“这是我第一次听《国际歌》,旋律很激昂,让我的心情也澎湃了起来。”吴睿尧是广州东山培正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为首批参观纪念馆的学生代表之一,他感到很荣幸。
“学习党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力量。看到革命先烈的故事,更加珍惜、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吴睿尧说。
焕新亮相的展厅中引入了一批近年出现的新史料。其中,一份最早详细记录中共三大选举结果的德文报告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这份史料对于印证当年的参会人数和选举结果具有重要作用。听说原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今天能在此看到这份珍贵档案,感到很震撼很兴奋。”在广州市委外事办公室工作的刘桂刚是一名转业军人,听说展馆开放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报名预约参观。“展馆比以前大了很多,文物也增加了许多,沿着历史的足迹在馆内参观,对中共三大会议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应该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让党旗高高飘扬。”回顾30年的军旅生涯,刘桂刚感慨道,“如果说过去的我为部队国防建设、军队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转业到地方,我要继续努力,为建设广州继续贡献力量。”
如何让这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刘桂刚近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从事港澳相关的工作,有机会接触各个年龄段的港澳青年,可以感受到近几年来他们对内地、对祖国认知的转变,他们看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刘桂刚计划着接下来组织这些港澳青年前来展馆“打卡”,循着红色足迹更深入了解红色光荣传统。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字样,在革命浮雕旁静立。“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所进行的。”黄志泉在纪念馆入口处停下脚步。
黄志泉所供职的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宣教处负责了部分改扩建项目。“当时我与同事一起为扩建勘查,对于旧馆比较熟悉,因此更觉得新馆很震撼。”他说,纪念馆面积和展陈数量都有所扩大,带来了视觉和思想的双重冲击,“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在黄志泉看来,敞亮的新馆与众多首次面世的新史料同样印证着入馆处的那行字。“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无不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一年多来,他间接见证了史料搜集与工程扩建,深感不易。
“通过光影、科技手段展现于眼前的这段筚路蓝缕、开拓奋斗的历史,让我更加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的责任所在。”参观完毕后,黄志泉让同事拍下自己与会址的合照,用以时时自我勉励。
南方日报记者 王佳欣 钱明雅 谢庆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