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广东】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东莞这条“骑楼街”有何魅力?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推出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第二批)正式发布,包含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三大主题共16条实体游径。

本次发布的游径中,东莞市“东莞近代商埠贸易游径”入选,加上首批入选的“东莞虎门炮台游径”及“东莞石龙东征游径”等2条游径,目前东莞市共有3条游径被入选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东莞市“东莞近代商埠贸易游径”入选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摄影:龚名扬)

骑楼建筑风貌多样

文化遗产资源集中

此次入选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为“东莞近代商埠贸易游径”,具体游径路线为:大西路骑楼群——中兴路骑楼群——中山路骑楼群,入选为“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

“东莞近代商埠贸易游径”是莞城骑楼的集中地。1930 年,时任东莞县县长兼明伦堂副会长的陈达材将广州骑楼建筑形式引入东莞市城区,并于 1934 年完成莞城区六条骑楼街道的建设,形成骑楼纵横交错的空间格局,街道建筑的总高度与首层高度、骑楼底宽度及道路宽度均有一定标准,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下建设的骑楼街区模式。现今莞城区骑楼历史街区的街巷格局基本沿袭民国街道肌理,区内多为以骑楼建筑与混建建筑为主,使用功能主要为居民住宅与商铺。

在该游径中,东莞市大西路全长140米,沿路多是骑楼建筑,骑楼下面就是传统的商业商铺。街区内,两旁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居住与营商的功能相当,二或三层,砖木结构,多数为建筑面积小、店铺门面窄,显得比较“秀气”,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立面多三段式。

从大西路往和平路方向走到交会处,就是中兴路的西北向接口。中兴路西北起大西路与和平路交汇处,东南至下关路与可湖市场路口及万江大桥交汇处。路原分三段:前段名中兴路,中段名威远路,后段为抄纸前街,1978年统称为中兴路。中兴路处于街区的边缘地带,不及大西路一带骑楼的精致与秀气,但是它保留了骑楼建筑原貌。中山路建于上世纪初,长约800米,连着振华路,直至北隅榕树角。中山路骑楼建筑楼层不高,上面住人,下设店铺。

历史遗存价值较高

见证莞邑商贸发展

清至民国初,大西路主售黄麻、红麻,由此最初得名“卖麻街”,这也是街道业态集中化的体现。旧时的麻石街巷既狭窄又挤拥,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发展的需要。1930年,麻石街马路得到扩建,因路向西且比原来路扩大,以此名大西路。中兴路曾是省渡头、码头,是旧时莞城官宦最受欢迎的居住之地,是昔日商贸交易集中地,这是区别于旧城其他街道的重要特征。

中兴路—大西路街区自明代开始发展,到民国初年基本成型,1930年开始改建为骑楼街,见证了从明朝至今莞城东江沿岸商贸活动的逐步繁荣过程,也是东莞古县城城外商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东莞市历史城区的商业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中兴路开设有东莞港务所、搬运站、客运站等部门,吸引了日杂公司、糖果公司、纺织品批发部、副食公司等商业机构和商店纷纷进驻,成为当时最繁荣热闹的商业街道之一。

如今,大西路是街区内最靠近城市干道的街道,交通方便且老字号商铺最多,多为游客或外来旅游人员服务。中山路是街区内传统生活气息最浓郁的一条街道,仍在经营的老字号商铺也比较多,此外,中山路也提供街区内部住户的日常生活用品店,价格低廉且种类繁多。中兴路的活动人群最少,街道业态类型单一,吸引着有固定购物目标的人群前往。

文化遗产资源保护

活化利用仍在路上

中兴路—大西路街区也是东莞历史城区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街区,历史遗存较为丰富,现存历史街巷10条、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建筑37栋、传统风貌建筑82处、石板路1条、古井2处。作为莞城传统的商业区,现状基本保持了民国时的原有风貌。

2000年,市委、市政府斥资重新装饰大西路、中兴路等旧城区,维护其原有的街道格局,尝试把建筑、文化、旅游、商贸、居住融为一体,又让保护、发展、利用相结合。

为进一步规划保护和活化利用,2015年7月,东莞市启动了《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下称《规划》)的编制工作。2019年,《规划》正式进行批后公示。《规划》显示,本次规划范围为《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面积为16.33公顷)及周边珊洲河对岸粮仓地块研究范围,规划范围面积共计24.72公顷,规划期限至2035年止。

规划通过构建中山路—大西路街区、西城楼与东门广场等空间节点,对其进行分段保护∶大西路一振华路段,建筑风格以民国骑楼建筑风格为主;振华路—西正路段,建筑风格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西正路—万寿路段,以现代建筑风格和仿民国建筑风格为主。

如今,走在东莞的这些骑楼街内,有不少建筑已经空置,也有不少缺乏维护和保养,昔日商贸繁盛的局面有待重振。由此可见,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和利用,仍是甚为迫切。

(作者单位:南方日报)

来源: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