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在哪里,我的战场就在哪里。”这句话,成为了德叔一年来最生动的诠释。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人称德叔。从湖北武汉到河北邢台,再到云南瑞丽、辽宁营口,他始终站在对抗病毒的第一线,挑起了中医战疫的担子。
5月底,广东本土疫情暴发后,张忠德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成员,从辽宁返回广州,入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联手西医专家,与狡猾的德尔塔变异病毒较量。
在广东街坊看来,“德叔”已成为岭南中医的活招牌,都说,有德叔,心里就踏实了。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2020年1月24日,除夕,张忠德匆匆扒了两口午饭,给家人交代了几声,孤身赶往广州南站。他的终点是武汉,防控疫情的主战场。
临走前,他从家里顺走了一本笔记本,这是他出差时保留的职业习惯,方便专家会诊时记录要点。
北上的G1128次列车2号车厢里,只有他一人。抵达武汉后,当看到了空荡的城市街头时,他心情更凝重了。
除夕夜晚,他在笔记本封面上写下了“武汉远征记”,“今天是年三十,没有应该的热闹,我带着大家的祝福,从广州出发到武汉……”;第二天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查房后,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第三天得知广东要派遣中医医疗队来支援,他补充了一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再次翻开日记本,德叔情绪很快就失控了。日记本内容有救治成功的喜悦,有对疫情防控形势的担忧,也有避免医务人员感染的压力,更有为中医正名的抱负与志气。
在武汉时,每一天不管多晚,他都花15分钟写日记,最晚的一次,开完会回到酒店已经差不多是凌晨3时,“当时就有点想偷懒了,但还是爬起来写了”。
“封笔”是在2月28日。那时,他体力已完全透支,连吃饭都没有胃口,白纸上只留下了一行字——武汉不易,中医更不易。
旁人无法完整知道他在武汉的经历,因此很难真正理解他承受的压力。在前方,身为队长的德叔不能轻易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危难关头,大家更需要的是正能量,只能是自己慢慢消化”。
在乌云密布的日子里,德叔特别感谢的是一位老友的相助,至于家人,更多是报喜不报忧。“我现在感觉挺内疚,老是半夜三更往他心里倒垃圾。”德叔说。
德叔的日记本。
“我就是一个感性的人”
武汉之后,德叔成为了一块岭南中医的“金字招牌”,一个让老百姓安心放心的象征。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哪里有暴发疫情,哪里就有德叔的身影。德叔说,因为当地医疗人员也许没有接触过这个疾病,而自己已积累不少经验,所以自己更多是抱着一种帮助别人的心态,到当地去驰援。
今年,德叔在家门口打了一场漂亮仗。
5月,当广州报告一例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病例时,他马上从辽宁赶回广州战疫。
在熟悉的城市参与抗疫,德叔有一种更不一样的感受,广东人信中医,用中医,有良好的中医氛围。在隔离病房里,当患者看到了防护服上写德叔的名字时,都在说,“德叔来帮我们开中药,一定要吃中药”。
医生的人文关怀,同样重要。在查房时,张忠德都用身边的故事激励病人。“你看看隔壁床,来的时候比你重多了,现在都下床、走路了。相信我们,也相信你自己……”
走过了生与死,常年与疾病痛苦打交道,德叔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将知足、感恩和行善当成是生命信条。十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无法忘记,非典席卷时那些罔顾生死冲进病房里看望他的面孔,所以要“善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
非典那年,德叔39岁,从而立到不惑,他曾像很多人一样,有过对名利的追求,但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说,做事就得凭良心、凭责任心。
在公众场合,德叔多次流泪,在采访中,他说,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有时就会控制不住。”
叶欣就是他的泪点之一。
2003年,省中医二沙岛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因感染了SARS病毒,不幸离开,但同样不幸中招的张忠德奇迹般地闯过了“鬼门关”。
德叔与叶欣之间有深厚的感情。从第一年参加工作,他们就在一起共事,非典时,两人是搭档,“这种危难时刻的战友情,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德叔说。
叶欣离开后的很多年时间里,每逢清明,医院都组织大家,一起去银河公墓为她扫墓。然而,张忠德不敢跟着大队伍一起,都是带着一家人提前一天去看望曾经的战友。
2020年3月20日,驰援武汉的广东中医医疗队完成战疫任务,返回广州。在机场,看着队友的背影,头发花白的张忠德,摘掉眼镜,捂住脸哭了。“一定要让同事们一个个都安全地回到广州。这一次我做到了。”他说。
7月7日,他紧急驰援云南瑞丽,如今在这个西南边境小城,他与伙伴郭建文还在与德尔塔毒株鏖战,他说,“没有什么高大上,就是责任。”
德叔。
【百年对话】
南方+:在您看来,做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忠德:其实作为医生,不管多有名望,或者别人怎么称赞你,医德是最重要的,医术只要勤恳好学,都会提升,但一个人只有有大德,有大爱,他才有前景,尤其是在一个好的平台上,就会发展更好。
我觉得,对年轻的医生来说,最需要培养的是一种爱心和善心。七八年前,就有人问我,为什么看病如此辛苦,还要看?我说,行医如行善,医务人员必须把善跟爱放在心里,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别人,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才会不被社会负面情绪影响,才能做到“身累心不累”。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徐昊 通讯员 王军飞
海报:谭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