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初。吴昊 摄
“有共产党和新中国才有今天的好生活。我的党龄与新中国同岁,很光荣,身为老党员,更要带好头。”
“在我心里,他是个本分又踏实的农村老头。”陈喜初的孙子陈国亮回忆起,从前常听到奶奶抱怨爷爷很“傻”。
抗美援朝胜利后,陈喜初留守朝鲜帮助当地老百姓耕田种地;临退伍前指导员的一句叮嘱让他将战场上的故事封存了半个多世纪;村里杂草丛生,陈喜初二话不说,拎起锄头带着儿子开始清理……茂名高州市曹江镇堂阁村的面貌日新月异,生活在其中的陈喜初却如其姓名一般,初心不变。
穿着军绿色长裤的他搅拌着鸡饲料,向记者感慨地谈起近日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10岁去放牛,17岁上战场。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简直是天差地别。”陈喜初重复着“感恩”二字。“我的党龄与新中国同岁,很光荣。有共产党和新中国才有今天的生活。”
封存70年的“立功证明书”
光荣在党50年,桑榆未晚霞满天。一枚崭新的纪念章加入到已经满满当当的衣柜抽屉中。抗美援朝纪念徽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它们轮番见证着今年94岁的陈喜初的峥嵘岁月。
“当时敌人布置了十余道屏障,一层又一层的铁丝网中还埋设有各种地雷。整个营几百人在那儿一动不动蹲了3个小时!”身体侧向孙子,陈喜初回忆起参加抗美援朝最后一次反击战的情景。声音中的澎湃有力令人难以想象这已是一位耄耋老人。
这些对于坐在身边的陈国亮同样算得上新鲜,“我们其实都不是很清楚爷爷在部队的情况,身边人大多只知道他曾经当过兵。”但其实,陈喜初是一位曾立下三次战功的战斗英雄。
泛黄的纸张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立功证明书”的字样,内里书写着他的英勇善战、舍生忘死。“那时候解放锦州的战役打得非常艰难。要不停地追击敌人,就算到城里进行巷战也不能怕,要继续打。”陈喜初说,作为预备党员必须要冲锋在前。
“共产党是真心为老百姓求解放的,解放军官兵都很平等。谁生个病大家都很关心。”过去的经历使陈喜初感慨道。17岁时,刚结婚没多久的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3年后,陈喜初加入到革命队伍,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
“我开始积极向组织靠拢!”从那时起,陈喜初就定了初心。
1949年的天津,陈喜初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从此,听党话、跟党走,成了他的一生信仰。
然而70余载过去,这段经历,陈喜初身边的亲友邻居鲜有人知。如果不是高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场“大走访”,这些故事或许将继续封存。
“战斗内容是国家安全机密,部队指导员要求过不能轻易对别人提起,党员就要遵守党的纪律。”他谈起将战场故事藏了数十年的原因,称这些都是一个党员、军人为了革命和人民应做的贡献。
从“致富带头人”到“疫情守门者”
盛夏的风轻拂过堂阁村,荔枝香飘然而至。据谢永祥介绍,荔枝是堂阁村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这一颗颗鲜红的球形果实也成了村庄乡村振兴和村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抓手,目前全村有近3000亩荔枝。
而这可以从陈喜初40年前的“荔枝梦”说起。在增城随军驻扎时,结着累累果实的荔枝树让没有见过的他惦念,想将这种作物种到家乡。
上世纪60年代,陈喜初转业所在的西南油气田要精简部分人员支持“上山下乡”。“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困难,我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回乡带领群众搞好生产。”他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乘着改革开放的新风,开始分田到户。陈喜初的“荔枝梦”有了落地的机会。定根、浇水、施肥……30余株荔枝树苗在堂阁的山坡上逐步成长起来。“有村民质疑我,说土地承包期过了之后就什么都剩不下了。”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我告诉他,党员要相信党和国家。就算到期了,也一定会给我们安排好的。”
陈喜初的坚定扩散开来。在他的带头下,一排排荔枝苗在堂阁的山坡上安了家。没几年,整个堂阁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都种着荔枝。
年轻时当起“致富带头人”,如今高龄的他仍然惦念着为村里再多做一些。
“陈老是个信念坚定的党员。我和陈老共事多年,但他从来没有居功自傲,在最困难的年代也没向组织提过要求。”堂阁村退休老支书毛绍进说。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当时,堂阁村党支部召集了村中党员投身抗疫值守。“考虑到陈老年纪大,就没安排他。”堂阁村党总支书记谢永祥说。但陈喜初“不请自来”。村委会值班关卡常常能见到他在木椅上坐着为来往村民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的身影。
“身为老党员,不能白受党的教育。如果不带头先行,我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陈喜初坚定地说。
南方日报记者 钱明雅 通讯员 张倍菱 江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