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1月22日电 (郭军 刘素媚)拿到10万元贴息贷款后,返乡创业的曾华健实现了规模养殖瘦身鲩愿望,酿酒大户曾志明生产规模翻一番,红旗村合作社撬动40亩“撂荒地”种植番薯。记者22日从广东省广东省四会市罗源镇政府了解到,去年6月以来,该镇联手金融机构探索乡村振兴贴息贷款,不仅帮助广大农户实现种养业扩产增收,而且还撬动了“撂荒地”复耕复种,培育了一批农村经营主体,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据悉,至今金融机构共发放相关贷款28笔,放款金额达228万元,为此政府贴息3万多元。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农户因为缺少资金扶持,导致部分种养产业项目难以扩大规模,影响了农民进一步增收。”四会市罗源镇党委书记焦亚邱说。
罗源镇洞心竹稻种植示范基地 作者 刘素媚经过进一步排查发现,虽然不少金融机构都对农业贷款有着优惠政策,但农户尤其是小型经营户苦于“缺少抵押物、利息过高、贷款周期短、放款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导致不敢贷款、不愿贷款。只有培育一大批农村经营主体,让农民真正成为“农场主”,才能走向富裕。
为了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在肇庆市、四会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罗源镇实施“党建+金融+信用”模式,由镇政府牵头,各村委会参与,金融机构扶持,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四会支行、广东四会泰隆村镇银行、各村小组负责人和农户代表座谈商议、实地调研,围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想对策、出实招。
针对贷款难(缺少抵押物),罗源镇与银行走家串户“摸家底”,达成了农户“只要满足‘两有一无’(即有劳动意愿、有劳动能力和无不良嗜好),向镇村提供信用承诺,凭信用和现有种养业就能申请10万元贷款”的共识。
四会市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作者 刘素媚针对贷款贵,罗源镇从有限的工作经费里安排2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发放,由镇政府每月给付银行利息,农户真正实现了免息减负、“无感贷款”。
针对放款慢,银行加快审批,特事特办,客户经理人手配备一台平板电脑“下沉”到田间地头上门服务。考虑到部分农业种养殖项目周期长、见效慢,个别项目还贷期限还延长了1-2年。对个别出于扩大生产需要,实行“一事一议”,贷款额度增加到15至20万元。
据悉,半年来,罗源镇有28个合作社和农户申请了贴息贷款,银行放款达228万元,涉及水产养殖、果蔬种植、酿酒、农家乐等。得到了金融支持的农户种养规模和收入实现翻番,红旗村、洞心村等村集体实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将番薯、竹稻种植面积扩大了几倍,当年的村集体收入预测将超过15万元。
不仅如此,以往的撂荒地也成了“香饽饽”,农户、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纷纷扩大种养面积。
“以当前利率计算,现有的财政资源可撬动25倍的‘金融活水’,如果以农户投入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1:1计算,则该比例可高达1:50。”焦亚邱说,这意味着罗源镇20万元贴息补贴可撬动大约1000万元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有效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
焦亚邱强调,政府贴息资源非常有限,因此贴息贷款只面向小农户。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罗源镇新增农村经营主体30%以上。焦亚邱说,据统计,去年各大金融机构为罗源农业放贷4000多万元,同比增加近8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