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到治理任务时心里真的没底,哪敢想到有今天的成果。”在有“最美水站”之称的鸦岗国考断面(下称“鸦岗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旁,广州白云区副区长蔡胜感慨道,一旁的珠江西航道河面宽阔洁净,河水缓缓流淌。
鸦岗断面位于珠江西航道上游石门街鸦岗村附近,上游约3公里处,佛山市西南涌、广州市白坭河、流溪河三条河流交汇,汇水面积广、流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污染物负荷居高不下,平均水质在2018年一度恶化为劣Ⅴ类。
全省下达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一号令”后,高位推进,建立广佛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统筹,广州、佛山积极行动,经过近一年的攻坚治理,这条“广东最难治理之一的河流”,2019年1—11月年均水质转为Ⅳ类,12月24日15时,断面实时监测氨氮值低至0.077mg/L。
这样跨越式的改善从何而来?记者走访广州、佛山治水现场,探寻治水秘诀。
共建共治▶▷消除最后一条黑臭河涌
伏着石栏杆向下望,枯水期的广州白云区棠景沙涌水位较低,水底绿色植物显得葱郁。很难想象,这条河涌在几个月前还“不见天日”,成为广州市最后一条目标黑臭河涌。“以前看不到河道的排污口,污水直排情况摸不清楚。”白云区水务局局长李化军介绍,由于历史原因,河涌上加盖了很大一片钢筋混凝土。
改变源于治理思路的转变。
此前治水更偏向末端截污,即将雨污合流水抽到污水处理厂净化后再排入,平时确实有效,可一旦遇到大雨,进厂水量就超标溢出,导致河流被再度污染。“我们在治理过程中发现,真正治理河流需要将污染控制在岸上,必须下定决心做源头截污。”李化军说,根据这一思路,一方面要在流域内进行雨污分流,另一方面要确保不再有排口往河涌排入污水。
河涌两岸暗渠多,但又被覆盖物遮住难以排查,揭盖迫在眉睫。去年9月2日,白云区统一调度,开始施工清理覆盖物,到9月15日,用了14天时间,完成了长431米、宽25米的河涌揭盖任务,揭开梁板约10755平米,河涌重见天日。
“揭开后马上排查两岸的排口,然后向上溯源,如果是排雨水口就保留,如果是排污口就直接封堵。”白云区水务局总工廖志强说,经过排查,这段河涌不再有污水排口。
堵住排污口后污水排往哪里?廖志强说,就是要做社区的雨污分流,让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但流域内人口密集,老房子偏多,基本没雨污分流,需要进入小区施工,为每栋楼加装管道。
为了完成治理目标,白云区建立了排水单元制度,“就是以围墙为边界,划分出一个个单元,如一个封闭小区就是一个单元。”李化军介绍,将棠景沙涌流域内415个排水单元分解到区水务局14位科室负责人,每个单元包干到人。在这一制度下,街道负责具体落实,“属地三个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组织辖区内小区、居委等排水单元的党支部推进工作。”
施工需要进入居民家中,有噪音,也影响出行,刚开始遭遇到阻力。沙涌北社区居委会主任刘穗衡说,为了保证进场施工,要求进到每栋楼每户家中做工作,“坚持共建共治,告诉大家施工计划,以及治理好河流的好处,同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扰民、交通出行等问题,慢慢地大家也理解,开始配合。”
这样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在白云区的河流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区划成3075个网格,配备3215名网格员。以这一机制为基础,2019年下发白云区第3号令、第4号总河长令,按季度推进源头减污挂图作战,共整治10240多个污染源。
2018年以来,流域内建污水管网15.45公里,棠溪村、棠下村、沙涌村3个城中村全部实施截污纳管工程。2019年10月,经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现场水质取样监测,棠景沙涌水质达到不黑不臭标准;同年11月29日,国家环保督察组在广州调研时,认为重度黑臭的棠景沙涌治理很好地贯彻了“源头减量”、“河道增容”的思路。
雨污分流▶▷确保生活污水在源头被“拦截”
白云区大沥村村口,施工队正加紧开挖建管,将村里分流的污水管与城市污水管网接通。“村里每家每户都做了雨污分流,然后接驳到村里的干管,干管再接到进入污水处理厂的主管。”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王生林,边说边打开村口的窨井盖,部分污水已经从村里流了进来。
村里房子建得早,家家就一根生活污水、雨水混排管,随着“源头截污”成为白云区治水的重要思路,“雨污分流”势在必行。
走进大沥村,一眼就能看到每栋楼都有一根白色立管,与旁边已有些发黄塑料管形成鲜明对比。“新建的管子通到楼顶收集雨水,原有的管子封住楼顶处,只用于排生活污水。”王生林揭开过道旁的一个窨井盖,正有冒泡的洗衣水排入,“等到管道接通后,村里的污水就全部进到污水处理厂。”
这样的“雨污分流”改造已经在白云区大面积推行,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分批推进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建设,2018年完成21个村,建成污水管网1739公里;2019年完成15个村,建成污水管821公里。到2020年3月,计划再开工建设81个村。
截住的污水最终流入污水处理厂。绿树、喷泉、柏油马路,走在位于白云区石槎路的石井污水处理厂厂区,很难将眼前公园般的景象与污水处理产生联系。
“我们脚底下就是污水处理设施,为了与周边环境更加适应,我们改变传统地面污水处理厂的设计,采用地埋式生态型污水处理模式。”跟着广州市水投集团广州净水公司副总经理黄俊熙来到地下生产区域,细格栅正将生活污水里的垃圾去除,再经过生化处理、沉淀、深度处理等多道工序,肉眼可见的污水变成清水。“经过处理之后排出的水已经达到地表五类水的标准。”黄俊熙表示,这些净化后的尾水将再排入石井河等河流用于生态补水。
“通过新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与流域内的污染排放相匹配,保证污水得到处理。”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水与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黄荣介绍,截至目前,白云区已建成并运行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97万吨/日,2019年4个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其中健康城净水厂、龙归污水处理厂三期、石井净水厂二期项目土建结构已封顶,正进行设备安装;江高净水厂正加快推进顶板、中板、墙柱及池壁施工。
不落一处▶▷分散式处理设施不让农村污水“溜走”
鸦岗断面的污染源除了城市的生活污水,还有农业源污染,此次攻坚治理中,流域内也最大程度收集、减少农村污水。
在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木棉村委黄竹坑村,村里的污水正通过管道流进村口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内。“这间房子里的是监测设备,地底下是一套污水处理装置,污水最后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完成达标排放。”佛山市绿之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张晓爽说,污水通过管道排入一旁河涌,肉眼已不见浑浊。
“有些村子离城区较远,如果做好雨污分流后再将污水接到城区污水处理厂,需要建较长的管道,成本高耗时长。”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三水分局总工程师陈新汧说,考虑到一个村子产生的污水量不大,而且经济条件有限,便决定就近在村口建一个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组合式符合滤池+高负荷人工湿地”的工艺,出水可达一级B标准。
“这个站点2018年完工,设计处理规模为45吨/日,可以满足村里污水处理需求,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在一级B标准,运营情况良好。”张晓爽表示,分散式治理设施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简便,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有效解决了村内污水排放问题。
这样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正在佛山多地推广,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佛山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18年底,广佛跨界流域已建成151个合计1.57万吨/日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而2019年再新建116个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合计0.58万吨/日。
同时,佛山从2019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推行污水处理设施“建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改革,破解此前的管理困局,以建立规范高效的污水设施运维体系,目前各区均已成立排水公司。
在农业源污染方面,佛山还继续规范、完善当地的畜禽养殖场。如针对当地较多水产养殖,试点建设生态健康养殖小区。
在位于芦苞镇的刘氏养殖有限公司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小区,通过将养殖源水和污水引入生态沟渠,经过人工湿地、氧化塘、净化塘进行处理,改善溶解氧、氨氮等影响水质的物质,再将净化后的水回供到鱼塘。“这样形成小区内的水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养殖废水零排放目标。”基地负责人刘力表示。
2019年,这样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小区已经建成4个,另外建成4个池塘生态推水循环养殖示范点、2000亩水产养殖环境水质改良示范点,同时全部完成6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业户)整治,并监测38家水产养殖户的水质。
“虽然较偏远农村、鱼塘等的污染排放量相对不大,但治水就是要尽力收集尽可能多的污水,保证鸦岗断面水质达标。”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三水分局总工程师陈新汧表示。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省考佛山水道横滘断面、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年均达到Ⅳ类。
■链接
鸦岗断面水质变化情况
在全省统筹,广州、佛山两市的合力攻坚下,鸦岗断面水质2019年稳定消除劣Ⅴ类,并达到国家Ⅳ类水质考核要求。
1.国家水质监测数据情况
2018年,鸦岗断面水质氨氮年均浓度2.35mg/L,劣Ⅴ类
2019年1-11月,鸦岗断面水质氨氮平均浓度0.85mg/L,Ⅳ类
2.环境基础设施情况(截至2019年11月底,广佛跨界区域内)
广州白云区:建成并运行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处理能力97万吨/日,正在建4个污水处理厂
佛山相关镇:建成污水处理厂27间,处理能力达150.9万吨/日
广州、佛山市分别建成污水管网826公里、290公里,完成任务量分别为96%、97%
3.广州、佛山市分别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1402家、587家,已完成年度整治任务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