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烈日,大汗淋漓,胜哥却不以为意。他沿小路绕到后山,直奔林间一处鸡棚,躬身拿起喂水器,几十只毛色油亮的鸡围住他蹦跳不停。“喂鸡喝水要仔细,昨天剩的,不能再喝。”胜哥大步走到石隙出水口,把水壶涮洗几遍后接满山泉,返身急行放回原处。
这是广东河源市和平县塘角村鼎鼎有名的养鸡场。而“场主”陈焕胜则成了全村贫困户勤劳致富的榜样。
地处九连山区东麓的和平县,联络闽广,带控龙南、安远,是深具岭南特色的纯客家居住地。这里山光水色辉映,头冠“阳明古郡”之美誉,却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域内245条行政村(居)有42条是省定贫困村。
陈焕胜即是其中之一。与和平县所有贫困人员一样,他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不再贫困,今后的目标是和乡亲们一道奔小康!”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在深圳市福田区的支持和帮扶下,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和平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尤其是2019年10月深圳福田区和河源和平县的点对点消费扶贫专线“福和直通车”启动以来,喜人销售成果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发展长效模式的构建。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5015户1274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42条省定贫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至1.76万元。
工人在星联村蔬菜大棚基地务工。(摄影:王飞)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和平县随处可见改变。
在星联村,山林旷野间,荒地变良田。喜笑颜开的赖志和正在赶收花生,干劲十足的赖建工为即将入住的鹌鹑整理笼棚;下涧村,扶贫车间机器隆隆,低保户黄志泽有了意想不到的就业机会。横跨山山水水,连接和平和福田;种养基地里,返乡游子全力以赴,与当地政府及扶贫干部一道探索和实践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的长卷,在和平县徐徐展开。众多昔日如胜哥一样的贫困户正畅享未来,拥抱明天。
胜哥的自强自立
“吃过苦的人,懂得珍惜和感恩”
48岁的陈焕胜个头不高,身体健硕,即使趿着拖鞋走山道,也是来去带风。“如果你几年前见我,可不是今天这样。”他边走边说。
来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驻公白镇塘角村第一书记景创杰告诉记者,陈焕胜的爱人多年前罹患重症,虽倾尽所有挽救,但她最终还是撒手人寰。陈焕胜有过低落:“不想出门,也不想跟同学、亲友走动,觉得自卑,没有机会再次证明自己。”2016年6月,得知村里扶贫项目可以扶持贫困户,他决定“搏一把”。
驻村工作队为陈焕胜申请贴息贷款建了养鸡场。(摄影:王飞)
驻村工作队为陈焕胜申请贴息贷款建造养鸡场,并引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放免费鸡苗和饲料,扶持他打“翻身仗”。陈焕胜说:“我借了一大笔钱,建了14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当时心里只一个念想——不是家庭变故,我不会是贫困户,现在有机会给我,我就要做大、做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陈焕胜领回第一批鸡苗1.5万只,“只要肯干,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陈焕胜告诉记者,第一年与公司结算,他就有接近十万元的收入,这令他斗志更昂扬。
然而想扩建养鸡场并不容易,“前两年的收入,多数还是还债。”他描述自己的心情,用最朴素的言语——知恩图报,“我身无分文的时候,有人见到我绕着走,也有人借钱支持。赚到钱,最先要做的是偿还这一份情义。”奋斗3年,旧债得偿,扩建鸡场的心愿今年才得以实现。
“这是水帘墙,给鸡降温。”他走在最前,在半山腰刚刚建起的鸡舍里进进出出,指着新舍内的设备认真介绍,“除了水帘墙和空气自动化设备,其他水泥砖瓦都是赊欠的,我有能力还。”他对自己的养鸡场信心百倍,“所有脱贫攻坚的利好政策,景书记都能及时帮我跟进。我不是一个人,我也不会辜负身边每一个人。吃过苦的人,懂得珍惜和感恩。”
陈焕胜不再回避亲友间的交往,让他感动的是,村里很多年轻人,跟着景创杰叫他“胜哥”,“我不会再自卑了,一切顺利的话,年底就能还清扩建鸡场的外债。到明年,挣多少钱都是自己的!”
花姐的花样人生
“苦尽甘来,我要感谢党和政府”
在塘角村,同为贫困户的花姐,与胜哥享有一样的盛名。
7月21日下午,塘角村一间占地3亩多的温室大棚里,52岁的曾秀花和妹妹一蹲一坐,在盆栽的绿海中整理澳洲蕨。提及往事,花姐感叹:“如果不是扶贫干部和家里的姊妹帮手拉一把,我真不知能不能撑到今天,有没有福气过现在的好日子。”
52岁的曾秀花和妹妹在整理澳洲蕨。(摄影:王飞)
曾秀花有三个孩子,2010年,她最疼爱的长子突发精神疾病,靠种田养家的夫妻俩一下没了主张。儿子需要长年治疗,其他两个孩子还要读书。“大儿子突然发病,就像天塌下来一样。”2017年,扶贫工作队投入64万元资金奖补20户贫困户发展散种散养的同时,投入63.2万元支持22户贫困户入股和平县德福农业有限公司,曾秀花名列其中。2017年5月,姐妹俩与公司签约播下花苗,精心护理半年后,获得12万元收益。
“那么一大笔钱,我简直不敢相信。”与合伙人分配后,两姐妹每人拿到了4万多元。“不晒太阳不淋雨,在大棚里养花就有稳定收入,我们都好开心。”姐妹俩更加勤苦,3年过去,她们不再为生活担忧,“以前几年不敢买件新衣服,现在常有新衣穿。”
已读完大学顺利就业的女儿,也常捎带衣物给花姐。她满脸幸福地说,孩子懂事会寄钱给家里。尽管大儿子仍住院治疗,但医疗有保障,家庭经济状况一天比一天好,“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苦尽甘来,我要感谢党和政府。”
盆栽花卉产业实现了农户发展和当地龙头企业发展的双赢。记者了解到,自从2017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参与德福公司花卉种植,花姐的收入年年增长,2019年已达到6万元。
可见的效益,可见的幸福,激发着更多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如今的公白镇,许多贫困户像花姐一样承包温室摆弄盆栽,他们的收入逐年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家乡越变越美,回乡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包括基层组织,都在同步振兴。”对欣欣向荣的村落,一位和平县扶贫干部如是描述。
赖翔送的心心念念
“把握时机,成就自己也反哺乡亲”
赖翔送有心弘青州醇于世。(摄影:王飞)
赖翔送就是反哺家乡的和平人。
青州镇星联村,地处粤东北的九连山腹地,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村周围部分高山达600米以上,复杂多样的地貌孕育了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我们用最好的山泉水酿最醇的客家米酒,世代相传的手艺、独一无二。”独享上等山泉,开设厂房酿造客家米酒的赖翔送胸怀大志。这位55岁的返乡人士曾在广州经营机电配件,有商铺、有分销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我有心结——看不到自己的家乡也能和外边的世界同步,非常不甘。”
2017年,脱贫攻坚战稳步推进,赖翔送回到星联村,想尽微薄之力,弘青州醇于世。“青州醇养在深山无人识,不仅是星联村的损失,也是村外人的遗憾。”深圳市福田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派驻星联村第一书记许燕华,来到星联村已经一年多,对青州醇有十足信心。是年,在当地政府和工作队的协调下,赖翔送夙愿得偿,在生养他的家乡开起酿酒厂。
用心做事,倾情反哺。三年来,赖翔送与工匠们酿造出十万斤飘香青州醇,封存山腰阴凉仓库,等待未来希望。“酿酒如铸剑,要好钢好铁好火候,不着急。”穿过狭长走道,一一抚过坛顶封标,他说,在星联村做事,靠的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力度。赖翔送的愿望是在年内扩大生产,让在厂区务工的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把握时机,成就自己也反哺乡亲。”他说,近期的目标是储酒2万斤,将来接受市场检验,让每一口醇香美酒,都带给贫困乡亲一份收入和温情。
福和直通车展厅内,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展示来自贫困村的醒狮作品。(摄影:王飞)
事实上,市场对青州醇的检验早已开始。
“2019年10月河源市和平县‘福和直通车’启动至今,订单金额已近两千万。”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她讲起河源土鸡、盆栽、腐竹、茶树菇、土茯苓,还有来自青州镇星联村的青州醇在消费者中“圈粉”的故事。琳琅满目的扶贫产品摆满货架,每一处都是“好风凭借力”的励志叙事。
“福和直通车”是专注于深圳福田区和河源和平县的消费扶贫专线,精准对接福和两地。负责运营“直通车”的深圳鸿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点对点的销售成果喜人。从2019年11月到今年6月,平台已囊括和平县42条贫困村农产品,销售总额超过402万元。更可贵的是,消费扶贫平台在全省首创消费返还模式,将通过专属端口消费总金额的10%作为产业基金返还给对应村,以销促产,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模式。
拓展市场打通销路的深圳鸿济公司与和平县的缘分起于礼士镇下涧村。
农企的应时发展
手把手培训技术,贫困户有了“田保姆”
深圳鸿济公司的“大本营”在和平县礼士镇下涧村。这家农企如今已覆盖全县十余条贫困村,有农科支撑,有专业团队,有协力同步的扶贫工作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乡民。天时、地利、人和,使得企业的产业在和平县散叶开花。
下涧村荷花基地。(摄影:王飞)
“离家几百米,就有了工作场地,我从没想过可以在这么近的地方务工,有一份收入。”下涧村年近花甲的低保户黄志泽满面春风。
礼士镇下涧村地处偏远,人均耕地面积少、缺乏支柱产业。2016年5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携手下涧村,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校友等优势,开启了政校村企多方联动的长效扶贫路径——“企业+合作社+农户”精准扶贫模式。
2016年底,下涧村引入深圳鸿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该公司在下涧村投资近4000万元,承包荒地、山地分3期建成占地1000亩现代观光农业园,集生产、研发、示范、推广、培训、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进行技术培训,示范种植和普及农业技术,让贫困户种植有了“田保姆”。
公司与扶贫工作队精诚协作,鼓励农户入股分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特色生态养殖产业园、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乡村体验园等“四园”与创新科技研发中心、示范带动基地的总体布局,与当地合作社和贫困村民合作发展种植、养殖和乡村体验等产业,不仅带动当地人就近就业,也吸引了一大批返乡创业者,37岁的外嫁女黄素珍便是其中之一。
贫困户在返乡创业者带领下过上好日子。(摄影:王飞)
“我的理想是做成完整的白莲产业链,从新鲜莲子,到莲心干货,再及堆肥厂……一二三产业齐全。”黝黑的黄素珍信心满满,她笃信,带领家乡的贫困户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是游子的初心不改,也是往后必然的结果。
“这是最好的时代,很幸运,我能参与其中。”她微笑,“我和我的乡亲们,正在走向小康。”
(作者单位:广东新快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