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西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走过185年。在新的发展起点,老医院如何焕发新活力?11月8日,在该院举办的院庆系列活动暨院士大健康论坛上,院长、中科院院士宋尔卫对南方日报记者回应了系列热点问题。
热点1:院长是中科院院士就要求大家成为科学家?
做科研不得功利 临床与科研密不可分
作为乳腺癌领域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宋尔卫从临床实践出发,通过深入研究,提出“肿瘤生态学说”。在他与该院许多专家的带动下,医院科研捷报频传,特别是在肿瘤研究领域。然而,也有人表示疑惑,医生都要成为科学家吗?重科研是否意味着轻临床?
“在评价临床医生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单以发表了多少论文,取得了多少科研基金来作为标准。我反对大家为功利目的来做科研,也反对临床医生脱离临床实践做科学研究。为了顺利晋升、获得更多研究生名额或完成上级要求的指标等理由做科研毫无意义。科研应以兴趣为基础,问题与临床需求为导向。”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宋尔卫曾建议,勿给临床医生晋升设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硬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面向前沿与基础研究的,并非所有的医生都要做,也并非所有医生都擅长做。”宋尔卫说,科研能使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协调管理水平,开拓眼界与视野。因此,该院临床博士毕业后还要通过1—2轮的科研博士后培训,并非为了多发文章,而是为了养成更扎实的科学素养。
在宋尔卫心中,好医生的标准是能看好病,名医生则要制定好指南与共识,培养更多好医生看好病,而临床科学家的责任是推动医学理论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也曾有人劝宋尔卫专注发挥科研特长,少做临床。“脱离临床的科研没有灵魂,会成为无源之水。”宋尔卫说,医院取得的不少科研成果,便来自于临床实践提炼出的科学问题。比如,专家们不约而同发现,在保乳手术、膀胱肿瘤切除、非规则肝切除等保留器官的肿瘤切除术后,留存的器官往往能发挥“土壤”的作用,成为刺激抗肿瘤免疫机制产生的原材料。肿瘤治疗后续的免疫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均可调动“土壤”的良性能力助攻。基于系列相关研究,宋尔卫等从寻找新治疗靶点的角度提出肿瘤生态学理论,引起全球学界关注,而肿瘤生态学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热点2:最老的西医院发展后劲是什么?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为年轻人提供舞台
作为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宋尔卫常常感念在成长期医院提供的良好平台以及导师们的尽心培养。作为年轻医生的他,因能力水平过硬,获得不少主刀机会,得以在起跑阶段充分锻炼能力。如今,医院仍秉持着“忠、信、义”的逸仙情怀,传承着甘为人梯、奖掖后进的优良传统。
“忠是对党和国家的忠,信是对病人讲信用,义是对同事讲仁义。”宋尔卫说,正因为坚守这份初心,专家名医无门户之见,能相互成就,也会携手同心为患者提供多学科医疗服务,而非相互拆台和互相猜疑。师傅以身作则,徒弟耳濡目染,好传统得以传承,年轻人得以成长,这也成为医院发展最强大的后劲,最宝贵的资源。
他举例,该院被誉为“肝胆一刀”的区庆嘉教授,培养了一大批肝胆领域的领军人才,均成为国家级名医;泌尿外科的黄健教授带出来的林天歆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长为医院年轻的副院长;他本人的学生苏士成是乳腺癌研究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作为导师,他在临床和科研上都给学生尽量提供平台,给他锻炼的机会。
在宋尔卫看来,人才并非千人一面,而要不拘一格。他的团队中,既有临床治疗的专家,也有做科学研究的高手和生物医学信息的专家。
“毕业院校排名、科研能力都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医院需要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而非单一化。”宋尔卫说,只要能为医院发展助力,医院便会为其提供施展才华舞台,实现人尽其才。
热点3:多院区发展如何布局?
科学管理多学科群 建设公共卫生生命支持中心
在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的开局新节点上,建院185年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瞄准医院占地面积小这一发展瓶颈,该院首先破题。
宋尔卫说,1935年,医院成立100周年时,广州划拨了20亩地来建新院区,博济楼、孙逸仙博士从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便建设于当时。但随着医疗技术提高与诊疗规模扩大,场地成了制约医院发展的最大问题。如今,在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问题得到解决。占地110亩的新院区坐落于广州老城区海珠区。
多院区分布是否会增加管理难度?宋尔卫说,医院将按照学科群来科学管理,不同院区有不同的学科群。如,该院最近成立的乳腺肿瘤医院,就在原有乳腺肿瘤中心基础上,整合了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生殖、心理干预等专科,形成学科群,围绕患者需求、临床问题来布局,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
他还表示,医院将在新院区建设公共卫生生命支持中心,在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发挥多院区布局优势分类收治,贡献高水平医院的专业力量,守护好人民群众健康。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通讯员 林伟吟 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