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湛江经开区硇洲岛,走进赤马村,湿暖的海风扑面而来,湛蓝的海水环抱着满岛苍翠,一颗颗红色的火龙果点缀在青葱枝条之中。旁边比火龙果树高一些的,则是香蕉树,两者一高一矮,整齐有序。11月上旬,火龙果的采摘期刚过,农户们正忙着将火龙果装箱,再运到海的另一侧销售,现场一片忙碌。
硇洲岛位于湛江市雷州湾东部海面,四面环海,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赤马村是硇洲岛宋皇村下辖的一条自然村,全村共135户,人口约860人。近年来,香蕉和火龙果成为硇洲岛最重要的农作物。反季节成熟的火龙果,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依托火龙果、香蕉等特色产业和历史文化资源,大打生态种植和旅游文化两张牌,岛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多次探索
优化产业种养布局
虽已立冬,硇洲岛上依然温暖如春,一颗颗饱满硕大的果实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喜人。
“这个好,帮我摘这个……”从山东来的刘大姐,看到满园的火龙果,连忙让果农余丽霞帮她摘一些下来。余丽霞说,今年赤马村火龙果收成好,批发可以卖到四块多一斤,游客们入园赏绿摘果还卖到了六块一斤,日子越过越“甜”。
赤马村种植火龙果的时间并不长,上个世纪80年代的赤马村是甘蔗的天下。当时,岛上兴办起糖厂,村民们纷纷种起了甘蔗。好景不长,随着形势改变,制糖厂连年亏损,在1998年正式关闭。
上世纪90年代,岛上第一批种植香蕉的农户,种出的香蕉大而甜,卖出了好价钱。香蕉种植随后从几十亩地渐渐扩展到整个岛。最高峰时期,硇洲岛上共有2.8万亩香蕉地,成了当之无愧的“香蕉岛”。
转折发生在2012年。经过近20年的单一植物的耕种,土壤酸化,土地板结。曾经的蕉农、赤马村村民吴义旧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那个时候土地变质,香蕉‘发瘟’,成片成片的香蕉都倒下了,渐渐地,香蕉树上结不出香蕉。”
就在村民们彷徨无措之际,硇洲镇政府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养布局,引导村民种植新型香蕉苗和火龙果。新型香蕉苗具有抗病性,并且比旧品种耐旱,更适合海岛的生存环境。而火龙果的引进,也彻底改变了赤马村村民的生活。
特色种植
夯实农户致富道路
尽管位于偏远的海上,一到夜晚,硇洲岛却灯火通明。火龙果树上亮起一盏盏小灯泡,暖黄色的灯光为小岛蒙上一层浪漫温馨的滤镜。“我们村的灯从傍晚七点亮到凌晨十二点。对火龙果来说,无灯休眠,点灯催果。”赤马村村干部吴仁瑞介绍这小灯泡的由来。
2016年起,村里开始为火龙果“点灯”。过去,火龙果的收成时间是4—11月;“点灯”延长了照明时间,可以促进果子快速开花结果,使火龙果能够全年收成。如今,赤马村每年的火龙果采摘次数可达13—18次,大大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
除了点灯催果,在火龙果的品种选择上,赤马村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跟着市场的需求来,哪种效益好,我们就种哪种,这也是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宋皇村村干部吴义燕说道。一开始,赤马村种植的是白心火龙果,后来又种上了包括红宝龙、京都一号、木兰等在内的十几种红心火龙果。
为了降低农户种植成本,赤马村还成立了赤马村经济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名义,村民可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肥料、农药等产品,也能对接优质的客商,顺利将农产品销售出去。
产于硇洲岛的火龙果外表美、糖分高、味道香,一经推出便成为市场的“宠儿”。令农户更加欣喜的是,得益特殊的地理位置,冬天的硇洲岛上雾气氤氲,温度宜人,恰好适合种植反季节火龙果。到了深冬,一斤火龙果的售价约10元,亩产将近5000斤,一亩地的收入高达5万元。
依托火龙果种植,赤马村村民近几年的收入大幅提高,90%的种植户陆续住进了新盖的楼房。
环境向好
开拓海岛旅游格局
2002年,赤马村建成了全岛第一条沥青公路,还盖起了全岛第一个农村彩门。近年来,赤马村着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加强环村绿化,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底化,并安装了路灯135盏。
目前,依托本地香蕉和火龙果产业,赤马村正大力发展农家乐,以便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不少农户在火龙果基地里建起小屋子,为游客打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外地游客可以入住乡野田园之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亲手摘果的乐趣。
不仅风景独好,赤马村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闻名遐迩的宋皇井、翔龙书院就位于此地。近年来,当地政府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各村挖掘可用资源,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在政府的帮助下,赤马村加大文化遗址保护力度,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投入30多万元建设通往宋皇井的硬底化道路和宋皇井广场,“自然+历史”成了赤马村乡村旅游的两张王牌。随着海岛特色旅游品牌趋于成熟,赤马村越来越热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逐年多了起来。
“下一步我们将把特色种植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重点开发宋皇井等历史文化景点,打造集文化历史深度游与自然观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吸引海内外游客来硇洲岛上旅游观光。”望着眼前成片的火龙果林,吴仁瑞笑着告诉记者,只要坚持不断探索转型,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林露 记者 刘稳 顾大炜 通讯员 林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