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2020深圳医院大会在深圳举行。本次大会以“格局·治理·能力”为主题,重点围绕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保障医疗安全,创新医疗服务,共话后疫情时代大健康战略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从多角度探讨医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后疫情时代,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关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大众是一个应激事件,人们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各种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据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文章指出,冲突环境下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产生更大的疾病负担。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陆林对5万余名居民进行线上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问题突出:“31.6%的居民伴有焦虑症状,29.2%的居民伴有失眠症状,27.9%的居民具有抑郁症状,24.4%的居民伴有急性应激症状。容易产生精神心理问题的人群主要包括感染患者及一线工作者、隔离人群、延迟复工者和湖北居民及其家属。”
目前的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不仅遭受着躯体痛苦,同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对死亡的恐惧,极易产生不良情绪。据初步研究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的发生率分别为75%、71%、68%和71%。
医务人员精神心理患病率高于非医务人员
同时,疫情对医务人员精神心理状况也产生极大的影响。医务人员患病率显著高于非医务人员,护士更为显著,其中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地区医务人员精神心理问题最为突出。陆林通过对武汉市11366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有47.6%的医务人员有抑郁症状,50.1%的医务人员出现躯体化症状,35.9%的医务人员有焦虑症状,36.2%的医务人员有失眠症状和23.5%的医务人员有应激症状。
研究数据
长期隔离也会带来精神心理疾病
隔离带来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隔离带来的精神心理问题包括应激症状、困惑和愤怒等。其压力源来自于较长的隔离期、感染恐惧、沮丧、厌倦、物资供应不足、信息不足、经济损失和羞耻感等。在新型冠状肺炎大流行的情况下,由于停业停课,焦虑和抑郁药物的使用和家庭暴力发生的机率可能大量增加,儿童被虐待的问题也需要被广泛关注。
【见习记者】金永胜
【摄影】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