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改革速递
扎实推进100项重点改革任务;前三季度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省第二;2019年以来收储土地超过2万亩为重大项目提供产业用地……近日,广东省委深改委会议听取了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情况汇报。
2019年7月,广东省委深改委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近一年多来,东莞把实验区建设作为牵引各领域改革的集成工程,用足用好省第一批28项支持事项,系统出台72份配套改革政策,扎实推进100项重点改革任务。今年以来,该市努力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实现由负转正,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更优的向好态势。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过去一年多来,东莞深化科技、要素、贸易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东莞举全市之力携手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与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加快谋划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按照国际创新规律赋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立项、技术线路调整、科研成果处置等方面充分自主权,集聚了包括12名院士在内的一批高端人才,支持以“研究院+公司+项目”的新型模式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同时,东莞出台创新型企业培育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06家,前三季度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省第二。
在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方面,东莞加快推动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政策措施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招商力量向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强,实施企业规模效益“倍增计划”升级版,统筹资源支持406家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前三季度这批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逆势增长10.9%,成为全市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有力支撑。
在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东莞全力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实施出口产品转内销便利化改革,建立内销审批快速通道,拓宽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前三季度外资企业内销总额超过3300亿元,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100亿元,同比增长10.8%。
推进土地收储保障项目用地
上周,东莞举行城市更新项目现场考察暨集中开工活动,一系列重磅城市更新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开工,五大开工项目面积近1200亩,达产后产值预计达210亿元。
这是东莞以改革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集中体现。今年以来,该市以功能区统筹改革为带动,以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为主战场,探索多种土地收储整备路径,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用地。
一方面,东莞以强化功能区统筹为抓手深入推进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以松山湖高新区及周边9镇和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5镇为试点,下放168项市级事权,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东莞创新建立“基础补偿+增值共享”的土地收储补偿机制,在规定补偿费用的基础上,增加土地入市增值收益,全面激发镇村参与土地统筹的积极性。2019年以来收储土地超过2万亩,为240多个重大项目提供了大批产业用地。
与此同时,东莞创新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机制,强力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工改工”与“工改居商”挂钩联动机制,鼓励以产业用房、物业置换方式合理降低拆赔比,创新村集体联合运营商改造、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等改造模式,着力增强市场和集体两大改造动力。
项目供地落地跑出“东莞新速度”
塘厦镇瑞勤科技智能终端项目,从签约到用地摘牌仅用时2个半月,控规微调仅用时8天,重大项目供地落地跑出了“东莞新速度”。
今年以来,东莞全面推进投资松绑改革,按下项目投资建设“快进键”,先后出台投资松绑30条、提升项目审批效率25条等改革举措,最大限度释放投资潜力。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0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21.4%。
具体来说,一方面,东莞通过优化重大项目投资统筹机制,分层级、多途径打通重大项目投资梗阻,前三季度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另一方面,优化产业项目用地供给机制,率先划定42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保护红线,推行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创新控规微调“容差审批”机制,实现审批时限提速80%;同时深化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建设工程项目办理事项压缩50%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缩短至53天,社会投资项目缩短至43天,在完成省目标要求基础上再压缩47%和28%。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也是东莞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的重中之重。比如,以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为抓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扩大下放职称评审权,开展企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南方日报记者 李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