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在韶关市仁化县文明委2020年全体成员会议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文明办有关同志宣读了仁化县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决定,并举行揭牌仪式,“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正式落户仁化。仁化作为广东省珠三角以外首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地区,探索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仁化路径,为粤东西北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典范和样板。
久久为功,九年磨一剑。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仁化县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自身发展动力和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抓手,持之以恒打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仁爱之城”。如今,漫步在仁化丹霞绿道上,远处丹霞山薄雾氤氲,近处锦江河缓缓流淌,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安详惬意,“仁爱之城”的文明“新画卷”已呈现眼前。
坚定求索为民而创绘就生活新画卷
“作为土生土长的仁化人,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这几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大变化。”“经常做志愿者参与文明创建,听到创文成功觉得很有成就感!”……谈起仁化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县干群欢欣鼓舞。
近三年来,仁化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强统筹、建机制、抓整治。仁化县文明委及下属办公室的创文指挥团队,夜以继日地组织、协调、指导创文推进工作。结合“一线双联”“民情夜访”活动,县四套班子深入社区网格区督导创文,倾听群众声音,推动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整改落实。在职党员干部与社会各界志愿者,积极参与文明劝导、文明宣传、卫生整治等各项服务活动。广大居民群众自觉支持“创文”、融入“创文”。
是什么支撑仁化坚定求索?答案是“我为仁化、我爱仁化”的“仁爱仁化”团结精神。全县100多个创文责任单位咬定目标、互相补位、融为一体,与群众拧成一股绳,以“闯”“创”“干”精气神,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全面创建、全民创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新时代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
漫步仁化县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沥青路、白墙灰顶的特色建筑,市民们自觉礼让行人、扶老让幼……
近年来,该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做到创文为民、创文惠民、创文利民。
“在这里住了30多年,过去没有物业管理、设施陈旧,今年就像住进了新小区!”高坪社区居民黄大爷亲眼见证了家门口的华丽变身。从县城主次干道沿线到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仁化围绕城市品位提升、居住功能提升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实施无物业小区封闭式管理打造提升,完成县城主次干道人行道、老旧房屋、商铺广告牌等统一提升,县城大街小巷以及镇、村路灯亮化全覆盖,建立覆盖全域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县、镇两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双提升工程,让群众能真正享受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红利。先后完成大型全民健身广场、县城文化广场升级改造以及7个小广场、6个小公园建设,建成28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实施教育设施提升工程,异地新建田家炳小学、城北小学和特殊学校;探索“五小”惠民工程建设,增设停车场8个、停车位500个;推进公厕改造提升工程,改造老旧公厕10座、新建公厕4座。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仁化统筹推进城镇提升、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建管并举打造了环丹美丽乡村示范带、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完成127个自然村风貌提升,仁化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创建全国、省、市、县文明村镇137个,对县域重点区域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三定”精细化模式,城乡综合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内外兼修 “仁爱”文化铸魂文明创建
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登韶石山奏《韶乐》、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在仁化北端隘口筑“古秦城”、80多年前红军长征在城口镇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的重要关口……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三年来,仁化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仁爱”文化品牌建设中。
该县运用“仁爱”文化元素建成仁爱广场、“仁”文化公园、“仁”文化绿道及17个仁爱主题广场。为丰富“仁爱”文化内涵,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城口红色小镇和安岗“红色村”,融入丹霞文化打造环丹及阅丹沿线美丽乡村。擦亮绿色文化,建成100公里景观廊道、9个国家森林乡村。
“抬头,动作要有劲,跟着节拍走……”在仁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志愿服务队正在排练歌舞剧《月姐歌》。随着音乐节奏,标准的舞蹈动作整齐划一,难以想象这是“业余”队伍,这得益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了便利的训练场所。
该县把文明创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仁爱”特色文化打造等工作深度融合,发挥“一线双联”“民情夜访”工作机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等140多个阵地,4367人组成的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丹霞旅游文化故事、移民文化故事、工矿文化故事等,持续开展了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6500余场,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仁爱”文化成为整座城市的景观符号,红色文化成为最鲜明的城市底色,丹霞文化成为最绚美的风景,绿色文化成为生活时尚,家风文风成为美丽乡村的新风尚。
崇德向善劲吹时代文明新风
随着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近三年,“最美人物”“道德模范”“仁化好人”“仁化新乡贤”系列典型选树活动成为常态,崇德向善成为浸润仁化老百姓心田的正能量,成为催人奋进的道德标杆。
“‘全民尚文’志愿服务项目让文化志愿服务队走进仁化县各镇(街)、社区、乡村,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仁化县“全民尚文”特色志愿服务队队长黄樱介绍,志愿服务队着力打造“锦江欢歌”文化品牌,并开展了送戏下乡、戏曲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用文明实践涵养文明风尚,成为传递志愿精神的有力举措。
如今,不论大街小巷还是居民小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服务是一道靓丽风景线。该县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出“网格治理、组团服务”模式、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服务模式,为群众营造更加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目前该县实名注册志愿者近3万人,志愿者服务队334支,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73小时,打响了“红心闪耀”、“仁爱仁心”等8大志愿品牌,实现志愿服务的广泛性、社会性,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该县还成功创建了15所“韶关市文明校园”、8所“广东省书香校园”。开展诚信评价,发布诚信“红黑榜”。开展出租车、公交车行业整治,规范文明服务行为。通过实施风尚提升工程,实现全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提升。
文明城市建设永不止步。仁化县将以“全国文明城市”这一荣誉为动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驰而不息地打造新时代的文明之城,奋力争当韶关市生态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排头兵。
南方日报记者 潘俊宇见习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谭玉玲 肖晓珍 曾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