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惠州共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916330人次,发放资助资金约153881万元。记者从惠州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惠州学生资助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学段,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
惠民政策为贫困学生“兜底”
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惠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惠州构建起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一条龙”资助体系。
来自惠州市教育局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全市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共计约1916330人次,发放资助金约153881万元。
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级资助政策的同时,惠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时因地推出了教育补助政策。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惠州对入读普惠性收费的民办幼儿园的孩子按照每生每学年4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资金由市、县财政按3:7承担。
孩子入读普惠性幼儿园有补助,惠州通过这一帮扶措施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入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儿童实施资助,减轻适龄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指导民办幼儿园按普惠性标准收费,引导民办幼儿园创等级,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有效缓解幼儿园入园贵、入优质园难的问题。
惠城区横沥镇培远幼儿园园长古希告诉记者,目前该园六成的孩子家庭享受到了学前教育资助。她说,这些“政策福利”不仅缓解了困难家庭的压力,也推动了幼儿园运营升级,对家长和幼儿园而言是“双赢”。
仅2020年,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方面,惠州下达市级资金约80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约2051万元,67357名入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孩子家庭享受这项惠民政策。
多方联动助力“一个都不能少”
一组组数据表明,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部门,正在用不断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织起一张“兜底网”,在制度上实现了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制图来源:南方日报
2012年8月,惠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性的“一个都不能少”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项目。这一项目由惠州市委、市政府发起,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具体组织实施,围绕“不让一位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的目标,向全市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提供尽可能的资助。
记者了解到,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资金按照各级财政安排一部分、“6·30广东扶贫济困日”社会慈善捐赠资金支持一部分、发动社会力量捐赠一部分的办法解决。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解决市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的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的资助资金;各县(区)及时足额安排本辖区内贫困家庭大学新生的资助资金。截至目前,“一个都不能少”项目共筹资4100.2万元,7718名学生得到资助。
为使资助资金真正惠及有需求的贫困家庭学生,惠州严格规范管理,贫困家庭学生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对资助对象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同时,惠州教育系统的学生资助工作没有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德育处主任章智良介绍,学校通过走访了解每个建档立卡家庭孩子致贫的原因,班主任走近了解贫困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通过开展思想教育、教师谈心、学习辅导等形式,将扶贫励志教育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帮助这些孩子走出思想困境和能力困境。
南方日报记者 谢志清 通讯员 谢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