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 广州推出无障碍电梯,你被困住过吗?

文 | 青的蜂

从2019年底开始,广州市陆续为市内多座过街天桥加装了电梯。这本是服务市民、方便群众的好事,但根据媒体报道,“无障碍电梯”建成以来,备受群众吐槽。

看到这个话题,笔者马上想到去年的一次“电梯之旅”。

去年,笔者注意到东风东路福今路天桥设置了无障碍电梯,对我们这种“带娃党”来说,显然要忍不住跃跃一试了。但不料,这种电梯设计和普通电梯完全不一样,只能外开门以及推拉闸门进入,轿厢内也只有“1”“2”两个楼层按钮,按动没有反应,想出来却发现门已锁住。按动应急按钮,也丝毫没有回应。电梯内没有空调,呼吸相当不畅,我们求助了外部力量,才顺利“出逃”。

这次看了有关部门的回应,原来该设备全称是“无障碍升降机平台”,还解释了其操作原理,我看得似懂非懂。似乎略有所悟,但真要自己去尝试一番,短期内也怕没这个勇气了。根据报道,电梯设计方将张贴所谓图文操作教程,并增加联系电话,但这仍然令人费解:本是方便市民的无障碍设施,为何需要这么大学习成本呢?

说到底,无障碍设备的存在目的是消除障碍、提供便利,而不是制造障碍、生产麻烦。因此,最基本的要求是简洁高效,令人切换自如、无缝对接。形似电梯的升降机平台,就好比盲道改成“十八弯”、无障碍扶手采用光滑材料,普通人尚且感到为难,那些单独出行的老人、残疾人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

由此不免要追问,如此糟糕的无障碍设备,是如何立项、上马并被验收的?相关规定白纸黑字,明确要求听取残疾人代表的试用意见。市民们很想知道,到底有没有建立公共决策听证程序?到底有没有向市民要意见?如果公共设施只需要“拍脑袋”,只由自己闭门造车,那么难保它们不会成为“障碍物”。

当前,广州已经出现“区域性老龄化”,一些中心城市的群体需要更加无障碍的公共设施。相关部门能充分关注到这些群体的需求,值得点个赞。但关注到不等于照顾到,一些无障碍设备反而为市民制造障碍,说明我们的社会治理还有待精细化。

相关部门该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力行整改、举一反三,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程序,别让公共设施给大家添堵了。

【作者】 王庆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