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 3个月出现10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流调怎么了?

文 | 青的蜂

流行病学调查是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但你知道吗,它也是信息泄露的最大出口。

媒体梳理发现,去年11月以来,石家庄、成都、沈阳、杭州等地至少出现10起流调泄露事件,甚至还有泄露“疫情应对演练”的荒唐事。仅进入2021年,就已有3起此类事件公布。

流调信息包括个人基础信息、病情健康、社会关系、行为轨迹等多重隐私,一旦保护不慎,很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去年,网友群起攻击成都某确诊女性“私生活混乱”,致其“社会性死亡”;11月,天津某密切接触者被围攻,自称“手机被打爆,逼得我想跳楼”……

盘点这些案例,感受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残酷性,也就知道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心生疑虑,如何找到信息保护和透明公开的平衡点呢?答案很清楚,病情信息、行动轨迹等关涉公共利益,显然应该公开,除此之外都须慎之又慎,这是信息收集利用的“最小必要”原则,也是相关部门设置流调内容、规范流调过程必须要掌握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多数案例来看,信息泄露往往发生在流调上报过程中。疫情多是突发事件,时间紧、任务急、调查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抽调临时人员,许多人隐私意识不足。此外,从医护人员到社区防疫工作者,从医院到卫健委,流调上报过程层级多、人员多,也造就了多个风险点。

因此,要严格控制传播半径、建立标准化流程,确保全链条、各环节工作人员增强信息保护能力,同时要采用留痕工作机制,追查到个人,压力传到位。

在形成网络暴力的过程中,部分网民心存“法不责众”心理,躲在屏幕后甘当键盘侠,也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就在不久前,杭州某位故意泄露流调报告内容的医师被行政拘留5日,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案例。 倘若对网友放任不管,那么难保流调对象三缄其口,到时候伤害的就是整个防疫大局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