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GDP城市榜单出炉,大湾区更集聚长三角更均衡

2月3日,南方日报·南方经济智库发布的《2020年万亿GDP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万亿城市俱乐部”增加6位新成员,分别是济南、西安、合肥、南通、福州、泉州,总量增至24个,东莞以9650.19亿元只差临门一脚。

1

南方经济智库研究发现,万亿GDP城市发展主要有如下趋势:

1.沿海、沿江是万亿城市的最佳孕育地,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集中了15座GDP超万亿城市;

2.粤港澳大湾区的超万亿城市聚集程度更高,长三角的城市数量更多,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均衡;

3.成渝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能量持续释放,作用更加凸显;

4.强省会政策起效,新晋6座万亿城市中有4座为省会,杭州、长沙和成都等省会城市表现不俗;

5.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此前有较好布局的杭州、南京等城市经济表现优异;

6.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再到中部的长株潭等,都市圈、城市带进入互相竞合、深度交融的新阶段。

随着中国GDP超百万亿元,广袤国土上崛起若干世界级城市群、产业集群和创新中心。每当北半球入夜,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星光璀璨,京津、成渝双城聚合,武汉、长沙、西安、济南等城市星散大地。这些万亿城市的发展方向,就是新发展理念的集中展示,就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前沿。

布局维度:

万亿城市加速集聚

海岸如弓,长江如箭,长三角正处于箭尖,面朝太平洋,风光无限。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的意见》,长江干线将实现3000吨级船舶直达宜宾、5000吨级船舶直达重庆、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5万吨级船舶直达南京。

换言之,从物流成本的角度看,武汉以下接近两千公里的长江沿线将与沿海相差无几。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意味着巨大的发展优势。

也正因此,长三角也成为超万亿城市数量最多的区域,8个大城市星罗棋布:上海(1,除港澳台外2020年国内GDP城市排名,下同)、苏州(6)、杭州(8)、南京(10)、宁波(12)、无锡(13)、合肥(20)、南通(21)。值得注意的是,杭州超过武汉位居第8,南京超过天津进入前十。

与之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共有4个:深圳(3)、广州(4)、佛山(17),以及超2万亿经济体量的香港。然而,从城市的聚集程度看,则在全球也是独一份:加上GDP接近万亿的东莞,五座毗邻城市合计GDP有望超10万亿元。

这也意味着,在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将现代经济和创新发展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发挥到极致。

同属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表现同样亮眼:重庆迈上2.5万亿台阶,成都也以1.77万亿的GDP向着2万亿大关迈进,两座城市的经济增速分别为3.9%和4%,超全国平均。

中部的武汉受疫情冲击最大,但在多方努力下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长沙去年GDP 预计增速4.5%,经济规模约为12000亿元左右,郑州则以3%的增速达到12000亿元,西安则以5.2%的增速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强省会,正在从口号、政策变为加速发展的现实。

山东和福建则上演“强省会+沿海城市”的万亿组合。青岛增长3.7%,表现稳健,济南GDP首次超万亿;福建则成为唯一有2座城市首次超万亿的省份,泉州、福州分列第18和第23位。

从新晋万亿俱乐部的城市看,注重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成为跨越万亿大关的敲门砖:2020年,合肥实现工业增加值2072.32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4.5%;济南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实现强势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首次突破一万家。

产业维度:

产业升级主浪强劲

从单个城市的经济体量看,上海、北京已经在向4万亿迈进,香港、深圳和广州则站稳2万亿。

这些城市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GDP上。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发布的《世界城市排名》主要通过金融、会计、广告、法律、管理咨询等先进生产服务行业在城市的分布,来确定城市排名。

2020年入榜的中国城市有:一线大都市A+:香港、上海、北京,一线大都市A-:广州、台北、深圳。

疫情下,产业迈进中高端、民生投资快速增长成为这些世界一线城市的两个显著特点。

在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2%,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城市之一。教育、卫生等领域投资分别逆势增长34.9%和22.7%。

在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0%,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万家。

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272.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1%,卫生和社会工作类投资增长94.4%;广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

南方经济智库观察到,另一个新趋势是,它们不约而同强调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

“强化全球资源分配功能,持续提高全球资源的集聚浓度、链接强度和辐射广度。”这是中国第一经济大市上海的目标。2020年,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

珠江口的广州,近年来也在谋划实现从枢纽型网络城市到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华丽转变,正在推进多个平台落地建设: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广州期货交易所、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港澳保险服务中心。

提供更好民生服务,吸引更优质的人才,参与乃至引导全球化要素的优化配置,做最先进的产业和创新研发,带动城市和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这就是超大城市升级发展的秘诀。

梳理当地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消息,南方经济智库还发现,这些城市,正在瞄准高端产业和科技创新前沿加速布局:北京提出2021年要努力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广州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对这些城市来说,GDP体现的只是货币化的经济规模。在全球产业创新中如何占据更优势地位,才事关中长期发展大局。

在这方面,更多的万亿GDP城市“后来者”也在紧追而上。数字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赛道。

重庆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2021年将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苏州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纺织、化工等多个支柱产业,2021年将重点推动5000个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

万亿城市奔腾发展,几大都市圈竞风流,既有携手合作新机遇,也有此消彼长暗较劲。

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但存在若干短板:芯片设计软件等关键环节“卡脖子”现象依旧突出,缺乏辐射全国市场的平台经济。去年,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华为手机业务受到较大影响,但相应的市场份额主要由总部在北京的小米占据,这也在客观上对冲击万亿GDP的东莞产生影响。

协同维度:

产业和创新协作需求强烈

近日,重庆与广州的比较,引发热议。

南方经济智库认为,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应该有这个气量:不过分计较单个年份的GDP排名,而是更加聚焦于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长期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南方经济智库观察到,2020年广州经济取得不俗成绩的背后,有两种力量起到关键作用。其一,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代表的新经济崛起和汽车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升级,让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流量红利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价值;其二,则是广州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正在取得正向反馈。

广州向东,广深双核联动,正在演绎超大规模和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双城记”;向北,广清城际通车,广清一体化加速推进并被纳入国家级试点;向南,广佛同城不断深入,2020年还开启了首次全球联合招商。

可以看到,一方面,作为广东的“老大哥”,广州背负着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全省特别是周边城市的发展,又不断给予广州发展的新动能——而这也正是当下城市发展格局演变的重要趋势。

类似的场景,正在更多城市之间上演。从广东建设广州、深圳等五大都市圈,到上海大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正在部分取代单个城市,成为新的经济区域划分方式。

在这背后,是现代经济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即使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难以满足规模庞大产业集群的全部发展需求,不同产业链、产业集群之间又发生着高频、巨量和快速的经济要素流动,让同个区域内的多个超大、特大城市之间,产业和创新的协作需求日益强烈,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正在抑制行政区域的GDP竞争冲动,而高速、高铁、5G等提升联通效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具备前所未有的投资价值。

从全国来看,这是大手笔投资特别是新基建投资推动经济质量提升的逻辑所在。

另一条发展脉络,则蕴含在近两年发布的多个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文件里。比如日前发布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再次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南方经济智库认为,这就是市场体系建设层面的“书同文、车同轨”:在不改变地理面貌的前提下,对全国经济地理格局进行优化利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城市,城市相连而成的都市圈、城市群,无疑要在这样的进程中走在前面,率先探索。

可以肯定的说,伴随着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继续远航,更多的GDP万亿级城市、世界级城市将不断涌现,城市之间、都市圈之间的竞合交融也将书写新的传奇。

南方经济智库研究员 王彪

【数据整理】 隋明润、张颖

【统筹】 黄应来

【出品】 南方经济智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