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十四五”可以怎样发展?霍启山他们这样说

3月5日亮相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透露出很多关于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容。谈及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和机遇,多位香港青年向记者表示,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可以抓住“十四五”期间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等机会,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以此再创辉煌。尤其是规划纲要草案提及要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便利港澳青年到内地就学就业创业,更是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发展最大的“定心丸”。

霍启山:产学研协同给港青带来更多职业发展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主席霍启山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公布,让他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无限机遇,将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个人发展的新方向,包括升学、创业、就业等多个方面。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主席霍启山。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主席霍启山。

霍启山留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将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他表示,近年大湾区正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于落马洲设立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在科研发展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快。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地位的提升,也将孕育出更多高科技项目。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有更多科技研发、高端设备生产相关的新经济工种,使香港青年在职业发展上可以有更多选择。只要香港青年愿意走出第一步,相信他们可以在这里寻找到越来越多的机遇。”霍启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有助于香港青年快速适应和融入生活;经济发达,有着庞大的高消费力群体可以支撑广泛的业务及计划;内地九市土地面积广阔,可以弥补香港缺乏土地及地价贵的劣势,尤其是体育产业更可以直接受惠。

近日“香港地区体育会联会”成立,霍启山作为发起人之一,邀请全香港18区的体育会成为创会会员,将香港地区体育活动融入大湾区。“未来日子,我希望可以举办更多大湾区的体育活动,透过这种形式可以拉近粤港之间青年的距离,也可以协助他们认识和参与大湾区的发展,找寻自己的职业路向,加强香港年轻人的国民身份认同感。”

霍启山建议可以利用大湾区体育综合平台,举办“大湾区运动会”以及更多国际赛事,充分利用现存的国际级场地,粤港运动员资格也可以互认,促进区内的体育产业发展,藉此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并为“双循环”战略带来贡献。

吴学明:港青可积极投身大湾区内高新科技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多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这对激励广大粤港澳青年在大湾区这片热土施展才干、成就梦想,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坚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要便利港澳青年到内地就学就业创业,更是港澳青年到湾区发展最大的“定心丸”。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

“规划强调要粤港澳科技创新的同频发展,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纲领性和战略性的,可以激发港澳青年科研人才发挥独特优势,积极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去。”吴学明认为,港澳地区有深厚的科研基础、法治精神和国际化等优势,香港高校在医学、工程、金融学等研究名列前茅。港澳青年可抓住机遇,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健康医药、金融科技等高新科技产业,在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吴学明认为,近年兴起的国风音乐,可以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品牌名片”。例如开展大湾区国风音乐新媒体计划,鼓励国风音乐成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主要动力。

吴学明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创会以来,一直致力帮助三地青年全面融入湾区发展。今年总会也将举办国风国服文化活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创基地、延续港澳青年内地实习计划,凝聚粤港澳各领域杰出青年,持续推动优质项目落地,构建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共享发展机遇。

林至颖:加快创新要素流动为大湾区带来发展动力

作为一家科技创投企业的负责人,提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林至颖尤其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等方面内容。

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林至颖。

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林至颖。

他告诉记者,香港具有科研优势,但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一些成果难以转化。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拥有成熟的产业配套、庞大的市场,正好跟香港形成互补。“只要人才、技术、金融、专业服务等创新要素加快流动起来,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更多动力,青年也将有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

由于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林至颖的公司两年前也在深圳设立了子公司,主要做科技创投基金及加速器运营服务,把港澳及国际顶级大学的科研转化及落户大湾区,目前在深圳和珠海都有新项目布局、落地。

例如他们目前在珠海投资新材料生产基地,吸引香港新材料创业孵化项目;项目的研发中心设在深圳,用好当地充足的科研人才资源;“财资中心”则选在香港,用以对接外国市场,吸收国外融资。“相当于用三个‘脚’一起支撑起来,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林至颖说。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全国两会报道团队

南方日报记者 陈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