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谢日华
【人物介绍】
谢日华,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广东省护士协会母乳喂养专委会主任委员。主攻围产流行病学和社区护理研究、大数据挖掘,先后主持加拿大健康研究院、中国教育部等课题11项;撰写教材专著9部;发表SCI文章50余篇;获博士后创新奖、省自然科学奖等9项。
2017年8月,她放弃丰厚的收入和优越的环境,毅然回到广东,在医院推广最新护理理念、循证实践、护理研究及母乳喂养,大力推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专科护理门诊的建设。2018年,她被聘任为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博士生导师。2020年,当选为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
美国护理科学院是全球护理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组织,当选为该院院士是全球护理界最负盛名的荣誉之一。截至目前,中国内地获得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头衔的共24人。谢日华是继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尤黎明之后第二个获得此头衔的广东护士。
护士,也能做院士?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谢日华做到了。从一个中专生,到博士生导师,从一线小护士,到2020年当选为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她用28年时间完成自己的“逆袭之路”。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了谢日华。
“我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
南方日报: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导师,并当选为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您是如何一路“逆袭”的?
谢日华:我1岁多的时候,全身长了几十个脓包,很严重,可能会感染性休克,是村卫生室的医生治好了我;5岁那年,我调皮去抓蝌蚪,掉进了池塘,刚好一个回家探亲的急诊医生路过,给我控水、做人工呼吸,让我活过来了。小时候总看到妈妈被胃病折磨,这些都促使我想去学医,治病救人。
但我高考没考好,只能去读湖南怀化地区卫生学校的妇幼专业,这是一个中专。1991年12月,我毕业被分配到基层医院做妇产科医生。1993年7月,我调到市级医院,在妇产科做助产士,从此走上护理的道路。
当时我的同学都在当医生。我想既然选择了护理,就得爱这一行。后来,我就去读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我开玩笑地说,只要中国有的文凭,我一个都没有少拿。其实这一路是很辛苦的。除了专业学习还要学英语。那个时候上夜班,我白大褂兜里经常放着一本英文书,没有病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和记。
就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18年里我从一个中专生蜕变为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的博士生,也是国内首批招生培养护理博士研究生。2007年我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继续深造,从事围产流行病学博士后研究。2018年聘任为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博士生导师,去年就获选为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这一路没有其他秘诀,就只有“三坚”——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
原来护士有这么多类型
南方日报:在一些人心里,护士就是“服侍病人”的,您的经历推翻了这一传统观念。
谢日华:护士不只是打针发药、端屎端尿,也不是医生的附属,更不是“服务员”。如今护理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护士的发展空间其实是非常大的。服务场所的变化,可以把我们的工作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新冠疫情中公共卫生护士和社区护士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服务方式从传统的线下延伸到了线上,“互联网+护理服务”有了很大发展;护士可以成为专科护士,可以做个案管理师,还可以做教育护士、研究护士等,像专科护士可以独立出门诊,教育护士专门给病人做健康教育和科普、咨询等。
南方日报:研究护士?护士也可以做研究吗?
谢日华:护士当然可以做研究,而且必须要做研究。护士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发现、分析、处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就像哨兵一样严守在病人身边,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以前的护士大都凭着经验来护理,但现在护理措施都要经过循证验证。
护理的研究和基础研究不同,能直接解决病人的问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杜绝护理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护士们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哪些护理措施更有利于患者的治愈。
比如不少隔离期间新冠疑似患者的心理压力都很大,我们的护士对患者开展“叙事疗法”,通过聊天的方式开展心理干预。我们对照研究了15个被隔离的疑似患者,心理护理疗法的效果都很好。
护理的很多新项目、新技术,都来源于科研的素质和思维。护士的技能水平、科研能力提上去了,医护的配合度更高,病人的护理质量也会更好。
南方日报:您刚刚提到个案管理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谢日华:个案管理的理念在北美早就有了,目前广东也正在大力推广个案管理的理念。这是指对患者的全流程管理,从他入院到出院,从生理到心理,都要开展针对性的全流程的护理。
我们曾收治了一个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她住院时意识不清,发生了静脉留置针药物4度渗出和3度皮肤撕裂伤。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诱发严重感染,甚至可能下肢截肢。我们的个案管理师按照循证方法,为病人开展精心的局部护理,如湿性愈合和淋巴水肿按摩和心理护理。患者后来愈合得很好,这一护理案例也被写成了英文论文即将发表。毫不夸张地说,有循证思维和科研思维的护士完全可以改变病人的最终结局。
我们能向国外学习什么?
南方日报:我们需要向国外学习哪些先进的护理理念?
谢日华:拿助产护理来说,国外非常强调产前、产时、产后无缝对接的延续护理。他们有专门的助产士体系,助产士可以自己独立收治产妇,这里指的是低危产妇。从妈妈怀孕了决定要这个宝宝开始,就是由同一个助产士或者助产士小组负责,从每次产检到产时接生到产后42天,无论是妈妈的问题还是宝宝的问题,都全部负责到底。
目前我们国内没有专门的助产体系,助产士没有处方权,如果我们也要完全做到这样的话,就需要从助产士培养的源头去改。
此外,在临床护理方面,国外更加注重人文和精神关怀。但只要真的在国内的临床干过,就知道我们不能完全做到这样,因为我们的护士太累、太忙了。
南方日报:个案管理和人文精神关怀,在国内似乎过于“奢侈”。
谢日华:这是现实问题。在加拿大渥太华,1000个床位可以配置4000个护士,床护比1∶4。国内很多医院的床护比只有1∶0.4。要做个案管理,只能是牺牲很多护士自己的休息时间。目前我们也是只能去严格筛选一些特殊的患者作为个案管理对象。“十四五”规划里提出,我们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要提高到3.8人。只希望每年都能改善一点,越变越好。
南方日报:近些年您也一直致力于推动母乳喂养。
谢日华:在中国,母乳喂养率仍然比较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只有29.2%。社会上也有一些乱象,一些只经过3天培训的所谓“通乳师”,就去上门提供“通乳”服务。收费贵,还可能因暴力通乳造成乳腺炎等。其实,宝宝是最好的“通乳师”。
广东在母乳喂养方面有很多先行先试的措施。比如2013年,广东建立了第一个公益母乳库。2016年,广州建成963间公共场所母婴室。2019年,广州出台全国首部母乳喂养地方性法规。今年,广东还出台了母婴室安全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目前,我们广东省护士协会开展了三届“国际泌乳师”的培训班,推动母乳喂养和加强国际型母乳喂养人才的培养。此外,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母乳喂养门诊的设置和考核标准,以及泌乳师的培养和考核标准。
给护士最好的福利是培训和学习
南方日报:去年是南丁格尔的诞辰200周年。在这200年里,护理事业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没有改变的?
谢日华:这200年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疾病为中心,也就说只看病不看人,工作内容就真的是打打针、发发药。第二个阶段,以病人为中心,开展评估诊断和实施评价,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护理程序来做护理。第三个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考虑到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社会多方面的因素,服务对象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病人了。
这些变化的背后,还有2个不变:第一是专业精神,护理人员都需经受专业培训,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第二是人文精神,护理人员具备同理心,尊重生命,关爱服务对象。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的战场上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战士的死亡率。为了降低受伤战士感染率,南丁格尔设计了用于统计的“玫瑰图”,直到新冠疫情中也还在使用。我相信经过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战,我国的护理工作会不断向前推进。
南方日报:我国护士短缺的现实困境,要怎样去改善?
谢日华:护士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失率比较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薪酬绩效低、社会认可低、成长空间小等困境。此外,我们的护士队伍不仅人手不足,人员结构也需要优化,低学历、低年资的护士占比仍然较多,大多数还都是大专毕业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培养人才、提高薪酬,还要给护士更好的人文环境、更大的成长空间。在我看来,对于护士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训和学习。
我们广东省护士协会连续举办了三届研究护士的培训班,学员们来自于全省各地医院,在他们心中播下科研的种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三年广东的护理科研提升得非常快。我们培养的第一届学生中,发表SCI文章的越来越多,还有人去攻读护理学博士研究生了。
【记者】李秀婷 朱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