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宣部会同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组织的“沿着高速看中国”大型采风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展开。5月20日至21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走进梅州,先后深入到梅州综合保税区、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兴宁市兴田街道西郊朝天围饶屋、十二肩岭古驿道等地,实地感受梅州城市、交通、乡村、旅游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据了解,此次主题宣传活动紧扣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采访团从广州出发,途经惠州、河源,最后到达梅州。在梅州期间,参与此次活动的媒体记者对老区苏区的发展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纷纷表示将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认真记录并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梅州的知名度,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梅河高速:客乡“通衢兴隆之路”
5月20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活动第一站来到梅河高速管理中心。
梅河高速是G25长深高速的其中一段,于2003年动工建设,2005年底全线通车,是梅州地区第一条直达珠三角的高速公路。该项目起于梅州市梅县区,止于河源市东源县,途经两市5个县17个镇,全长118.41公里。
梅河高速建成通车,将梅州到珠三角的车程压缩到四小时以内,并大大拉近与江西、福建等省的距离,老区人民从此告别了“高崖险壑歧路难行、行商游学步步艰辛”的日子,极大改善了粤东山区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了粤东城市连通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梅州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等农产品生产、配送服务,一辆辆满载新鲜采摘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货车通过梅河高速发运,第二天一早就可摆上珠三角、粤西北地区市民的餐桌,让群众得以在第一时间品尝到“舌尖上的美味与新鲜”。外地旅客返程或是本地市民出游,更是喜欢给亲朋捎点梅州优质农产品当礼物。
如今,分布在梅河高速周边的东源县阮啸仙故居、龙川县五兴龙苏维埃政府及兵工厂旧址、梅州市叶剑英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正成为当前最热门的‘网红打卡点’。”
客乡通衢,兴隆之路。如今,梅河高速肩负着“粤东新引擎”“粤东旅游链”等新标签,见证着梅州、河源这两块客乡热土的巨变。
梅州综合保税区:内陆地区的“出海口”
走进位于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中心区域的梅州综合保税区,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被称为没有海水的“国际港口”、没有跑道的“国际机场”、不出国门的“国际市场”的梅州综合保税区正围绕6月底封关验收目标全力冲刺。
梅州综保区是北部生态发展区首个综合保税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也是目前广东省内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这里与G206国道相邻,到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仅约5分钟,到梅汕高铁畲江站约10分钟,位于梅州机场和潮汕机场之间。
据梅州综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以保税加工为主导、以保税物流为支撑、以保税服务为配套的产业,重点打造先进制造、综合物流、国际贸易(含跨境电商)、现代服务四大核心产业体系。
其中,首期以高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先进轻纺、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为首要产业,大力引进仓储物流、跨境电商、展示交易、维修检测、融资租赁、综合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
良好的政策和交通条件进一步吸引企业入驻。目前,梅州综合保税区已进驻了6个企业,签约4个企业,主要来自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9月,梅州劲越头盔有限公司于梅州综保区正式投产。
“吸引我们的第一是招商政策,第二是看好综合保税区建设。” 梅州劲越头盔公司副总经理陈运辉说,公司原本在广州,企业扩张成本比较高,到梅州后不仅成本降低了,由于综保区政策,还对业务有很大的帮助。
客都人家:华南文旅新标杆
夜幕降临,客乡老街上千盏灯依次点亮,《原乡》剧目震撼登场;朝阳升起,“客都人家”被绿水青山环抱,放眼望去,碧水潺潺,芳草如茵。“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中的意境,恰如今日的“客都人家”美景。
客都人家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三堡大桥东侧,由上海翼天文旅集团投资建设,以客家建筑和文化为基础元素,以客乡老街、大型实景演艺为引擎,以文化体验与康养度假为主线,涵盖客乡老街、原乡剧场、悦麓度假酒店、文创产业园、康体颐养区及会展中心六大板块,致力打造集实景演出、民俗体验、地方美食、休闲度假、康体颐养社区功能于一体的华南文旅新标志。
客乡老街,有50多座从全国迁建的明清古宅,古朴典雅、文韵生辉,百年古宅与客家非遗、匠艺民俗、美食特产相互浸润、互相融合,客家山歌、汉剧汉乐、花灯纸花、提线木偶魅力绽放。行走其间、品味其中,让人停下脚步、放飞心灵,在青砖灰瓦中探访古韵、触摸历史,在古宅深院中对话先贤、感悟人生。
“客乡老街有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馆和70多家各地的美食店铺,我们致力打造国内最具客家特色的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梅州鼎盛翼天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十二肩岭古驿道:盘活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十二肩岭古驿道的记载始见于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而在此前的嘉靖三十一年《兴宁县志》记录的兴宁驿铺中未见,兴宁市方志办相关负责人推测,此驿道建置两部志书修撰完成的四年间隔期间。这条古道是明朝至新中国成立前兴宁通往江西必经之路,人们将潮盐、兴宁的布匹沿此路挑往江西贩卖,再将寻乌的米、茶、纸、木、香菇、茶油等挑至广东地区售卖。
十二肩岭名称的由来也与这条古驿道有关。当地村民介绍,这里山路崎岖,蜿蜒曲折,当年北上南下的客家先辈要翻越此岭,要踏破铁鞋磨破肩膀,必须不时更换扁担肩位,以保持体力和身体平衡。十二肩岭形容扁担换肩次数多,才能走完这段艰难的路程。
行走在经过修复的十二肩岭古道上,记者看到,原本在路面上的杂草和泥土已经被清理干净,一条由卵石和石块拼砌而成的道路沿着山坡蜿蜒向前,沿途设有几块风格独特的标识牌,在加强古驿道识别性与指引性的同时,也更方便过往游人了解其历史和建设历程。
大坪镇党委书记许杰浩表示,大坪是革命老区,蕴含着浑厚而光荣的革命历史,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大坪抢抓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历史机遇,全力打造“红色大坪”“古道客邑”“美食之乡”,打响红色、绿色、美食“三张牌”。
朝天围:打造红色教育场所
步入兴宁的客家围龙屋朝天围,眼前偌大的围龙屋独具风味。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都记录在斑驳的墙体中,以及大门前的诗联上:
诗庚棠棣怀为爱,庭长芝兰挹异芬;
和气始能生瑞气,书声方可振家声。
兴宁市方志办副主任郑桂元介绍,“朝天围”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有三堂四横一围龙,建筑占地面积3871平方米,6厅98间房,斗门4个,是兴宁十大围龙屋之一,对研究客家建筑风格和姓氏民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记载,1945年3月,中山大学决定将校本部设于梅城,梅城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弄”围龙屋,一栋就可供当时人数不多的一个学院使用。研究院、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先修班以及师范学院附中的部分师生都在围龙屋上课。其他学院暂驻梅城周围,法学院在蕉岭路亭、农学院在五华岐岭、工学院在兴宁东坝朱屋。
“相传这里是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的驻营地。”兴宁饶氏理事会会长饶纪元告诉记者,饶氏八世祖为纪念文天祥在此望阙朝拜而建此屋,取名为朝天围。
如今,“朝天围”不仅是兴宁饶氏纪念先祖的祖屋,更是饶氏弘扬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后人学习成才的教育场所。兴田街道办也将此地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地,建设了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等,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同时,也立足华南教育研学基地的优势,开展系列研学活动。
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