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

茂名市电白区大片的荔枝林红果高挂,农户迎来丰收。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我这果园有200多亩,有妃子笑、白糖罂、桂味。”茂名市电白区水东镇果农杨华欢指着眼前挂满荔枝的果园说,除了荔枝他还种了龙眼,现在已采摘20余天,今年又丰收了。

当前,正值荔枝上市季,与杨华欢一样,今年全省超百万荔农迎来丰收,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透露,今年广东荔枝预计产量143.71万吨,较去年增产11.58%。

不仅仅是荔枝,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33.20亿元,同比增长9.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83.95亿元,增长7.2%;1—2月,广东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54.3%,增速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7.5倍……

广东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生猪产能稳步回升,产业化经营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建设进展顺利,农民增收,消费大幅回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

重要农产品安全有保障

“这段时间刚好是空档期,我在对接一些种子企业做对比,看能不能找到好的玉米种子。”来自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的杨春说,他计划7月给农户发放玉米种子,9月左右就能再次有收成。

6年前,杨春自己出资从种子公司购回玉米种子,将这些种子移交农民种植。玉米成熟后,杨春再把农民所需要支付的种子成本在收购阶段扣除。这一模式解决了大部分人的种植启动资金的问题。

如此一来,不仅是当地的农户,甚至是雷州、遂溪等地都有农户愿意跟他合作。“以我这种合作模式种植的玉米,在雷州半岛是2.3万亩左右,现在,基本上北坡镇家家户户都在种玉米了。”杨春说。

玉米是主粮之一,杨春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也为全省粮食安全作了贡献。

来自阳春的生猪养殖户张先生,他家目前在栏的生猪约4000头,其中与温氏合作养殖的约3000头,很快就可以出栏,“这3000头是与温氏签订了合同的,市场的波动对我们影响不太大”。尽管猪肉市场行情低迷,张先生还是坚持下来,为保障广东的猪肉供应贡献一份力量。

目前全省生猪复产氛围浓厚,新建项目多、规模大,生猪产能加快恢复,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统计,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六个季度环比增长,2021年一季度,广东生猪出栏837.71万头,同比增长26.7%,环比增长21.5%。一季度末,生猪存栏1893.63万头,同比增长36.3%,环比增长7.2%,已恢复到2017年的88.8%……可以说,全省“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等安全有保障。

特色产业富民增收

行走在茂名高州市根子元坝大道上,放眼望去,道路两边全是挂满了果实的荔枝林和全国各地车牌的大型冷链货车。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中国荔枝产量占世界近七成,广东荔枝产量占全国五成以上,占世界三分之一。妃子笑、白糖罂、黑叶、桂味、糯米糍、怀枝六大品种成花率超八成,2021年又将是广大荔农一个丰产大年。

荔枝带动果农增收的社会经济效益日渐显现,2020年全省荔枝产量达130万吨,较2019年增产66.6%,全年总产值超180亿元,荔农实现了丰产又丰收。

在岭南特色经济作物方面,除了荔枝,2021年一季度,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到195.5万吨,同比上升1.24%,龙眼等岭南水果整体成花形势优于去年,如作为我省开年第一个上场的“粤字号”岭南佳果,广东菠萝火遍全国。今年的徐闻菠萝一上市即价格高开,田头收购均价每斤达到了2.5元,最高3元。一季度,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5元,增长1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7%,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4个百分点。

“美丽经济”绽放活力

“鸟鸣入耳,氧气充盈肺腑。人与自然的宁静是这里的一切。”80后陈先生是位码农,每逢闲暇,他便会拖家带口从汕头出发,驱车前往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的雁南山居民宿,回归大自然的安宁,体验乡居生活。

和陈先生一样,到乡村寻一处独特民宿,看绿水青山,听鸟啼蛙鸣,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坐拥名山、古寺和茶田,独特的资源禀赋,让雁南山居的游客与日俱增。每逢节假日,雁南山居更是一房难求。

作为雁洋镇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雁南山居带动周边10多家高端民宿入驻。

雁南山居并非孤例,今年来,全省“美丽经济”市场火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在节假日期间,到农家体验农耕乐趣、品味民俗情调、感知田园风光,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选项。

从化温泉、翁源兰花、南岭古驿道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精品线路人气爆棚,城郊乡村游成为消费热点。如2021年春节7天假期,广州市共接待乡村游589.01万人次,占全市接待游客54.2%。

■一线见闻

种粮大户六千亩水稻即将丰收

这几天汕头的天气阴晴不定,时而阵雨,时而放晴。全国种粮大户、汕头市潮阳区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宋文全家在短暂的农闲之后又忙起来了。

林宋文负责收集今年稻谷的行情、联系买家。他的大儿子林岳锋负责清仓、给仓库消毒和杀虫。小儿子林岳滨则负责农机的检修……在四五天后,他们将迎来一场硬仗——6000多亩的早稻收割。

林宋文的这一批早稻是今年农历正月初八播种的,35天后开始插秧,清明前插完。5天后,如果气温合适就下肥。过半个月再施一次肥。播种40天左右打药防病虫害,45天左右开始晒地……“水稻生长周期一般是100天左右,过几天就开始收割了,收割完后马上播种晚稻。”介绍起早稻和晚稻的管理,林宋文如数家珍。

作为全国种粮大户,林宋文种植水稻已有21个年头。从2000年租地50亩种粮以来,他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从当地流转土地进行承包经营后,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2013年,他带领当地100多户种植散户成立了锦沣合作社,种植面积也扩大到5000多亩。

“由于前期的干旱天气,今年的水稻产量会减少,平均在800—1200斤/亩不等。”林岳锋告诉记者,今年锦沣合作社水稻收割将会全程机械化,大概投入5台收割机,每天每台收割50亩,烘干机13台,日烘干量可达600吨。

不仅仅是收割环节,目前,锦沣合作社水稻种植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正是林岳锋的加入给合作社带来了这些变化,2015年,在林岳锋的建议下,锦沣合作社引入了水稻超声波技术——通过用超声波给水稻种子“洗澡”,合作社水稻的年产量上升了10%—20%。

此外,林岳锋还为合作社添置了不少机械——翻土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这些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于水稻种植的耕田、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等各个生产环节,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也提高了水稻种植的收益。

此外,潮阳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也让锦沣合作社如虎添翼。2018年,该产业园成功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水稻常年播种面积15万亩,重点打造成集聚科研创新、生产示范、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实施主体以合作社的模式为主,现有农业企业71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12家。锦沣合作社就是实施主体之一,该合作社主要承担水稻全程机械化提升和水稻品牌建设等项目。“在产业园的带动下,我们合作社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林岳锋说。

“希望过几天不要下雨。”林岳锋说,即便有机械化助力,收割水稻时,有一个好天气,水稻收割的质量会更有保障,同时也会降低收割过程中的损耗。

■记者手记

农业产业也要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广东农业发展的气候资源优势、生物资源优势、消费市场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非常明显,尤其是,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有着天然的优势。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全省各地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各类具有岭南特色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接续全面推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需要有与“全面”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因此,未来的现代农业产业,也要与时俱进,要全面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