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向东。受访者供图
话初心
“在中国,做一名医生是幸运的,也是自豪的。因为当你在病人床前行医时,你的背后是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你的背后是最生机勃勃的文明古国——中国。”
在北京参加完“七一”庆祝活动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马不停蹄地回到广州,未来一周的工作已早早安排好。
从去年年初开始,这名重症医学“老兵”先后9次支援各地疫情处置。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救火队长”、一名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说:“我不希望再有疫情需要我去,那总是不好的事情。但国家有需要,我义无反顾是要去的。”
9次奔赴抗疫一线
过去的一年半,抗疫是管向东工作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2020年2月2日,管向东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作为国家救治组专家前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出发前,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管向东牵头向全国重症医学科的同道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到武汉去、到湖北去。倡议发出后得到了全国重症科医护人员的积极响应,在4.26万名援鄂医疗队员中,有1.9万名是重症医学的专业人员。
在武汉,管向东几乎跑遍武汉市的每一家定点收治医院。曾经病死率居高不下的湖北天门市、仙桃市,经他现场指导,对病人进行积极插管治疗后,病死率大幅降低。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管向东想方设法地把更多病人从危险边缘拉回来,“我一次抢救只能救一个,但如果为同行制定好抢救策略并给予指导,就能拯救更多患者。”
于是,他和国家救治组其他专家共同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作为全国各地临床救治实战依据,由他和团队编写的《诊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推荐方案(1版)》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年多以来,管向东先后9次奔赴抗疫一线,参与了湖北、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等地的疫情处置,累计参与疫情救治超过250天。
30多年救活逾500人
自1991年硕士毕业进入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工作,管向东已在重症医学领域深耕30年。
30年前,国内的重症医学刚起步。1991年,中山一院的ICU刚刚建成投入使用,只有8张床。管向东也成为该医院第一批ICU医生。
从“一穷二白”的阶段走过来,在管向东和团队的努力下,目前中山大学重症专业已成为国内建设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重症学科之一。他牵头编制的国内首个《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年》,被卫生部采纳为《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并沿用至今,他主编出版的国内首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2009),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
为何执着于重症医学?管向东告诉记者,他曾做过一个统计,1991年以前,中山一院只有4张床的心脏外科ICU,普通外科患有器官衰竭的重症病人死亡率在90%以上。到了1994年,普通外科的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
“这就是重症医学的价值。”管向东说,这也是他始终坚守的不竭动力。“我们团队一年收治几千名病人。我经手救活的病人大概有500人以上了。”管向东说。
“成功救治这些病人并不是我如何神勇,而是因为有了重症医学专业,有了ICU的救治单元以后,那是你必做的工作,也应该做成功的工作。”管向东说。
南方日报记者 余嘉敏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