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垦三代”员工征战海外 接力垦殖走出全面小康路

广垦橡胶在海外的橡胶林。受访者供图

陈欢(右一)一家。肖雄 姚佳烁 摄

陈欢在泰国工厂中工作。受访者供图

6月,广垦橡胶(沙墩)有限公司经理陈欢结束了短暂的休假,告别家人,再次回到了泰国沙墩府,新一轮的橡胶生产也正紧锣密鼓地展开。在这里,陈欢与橡胶为伴的日子,已过去11个年头。

“我是闻着橡胶的气味长大的。”谈到选择海外工作的原因,陈欢说,自己的父亲、爷爷都在广东农垦从事与橡胶有关的工作。在成长过程中,陈欢经历了三代人的接力“橡胶梦”,让家庭告别了早年间食物匮乏、居住条件不佳的困境,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往年的艰苦记忆已渐渐远去,但“为国植胶”的使命感,却在一家人中代代传承。在广东农垦集团,像陈欢这样的“垦二代”“垦三代”不在少数,他们用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随着广东农垦走向海外的脚步,不断将中国的发展成果带向全球。

祖孙三代相伴橡胶奔小康

苍莽的橡胶林里,承载着陈家三代人的回忆。

“我们家参与橡胶生产,最早是从我父亲,陈欢的爷爷开始的。”陈欢的父亲,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垦橡胶”)退休职工陈和明说。当时,父亲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开辟公路、割茅草、砍竹子、夹茅片、修建房屋、安营扎寨,每天却往往只有一顿木薯充饥。一个“苦”字,凝结着陈和明对当时所有的感叹。

作为国家战略物资,橡胶生产如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条轮胎,一双手套的制造都可能举步维艰。1951年,为打破国外对橡胶的封锁,华南垦殖局成立,陈欢的爷爷正是作为最早一批参与垦殖的解放军战士,奔赴雷州半岛,硬是在原始森林中开辟出了一片橡胶林。到了陈和明成年时,雷州半岛的橡胶树已经长成。割胶,成了这代人的共同回忆。

陈和明还记得,由于割胶时间必须是深夜,他和同事们往往凌晨1时起床割胶,工作到早晨10时才能稍作小憩。但是回忆起当时的劳动场景,陈和明还是掩盖不住兴奋:“收获第一桶胶水的时候,大家在胶林里欢呼雀跃,那时候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都值了!”

得益于两代人的接力奋斗,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70年代,广东农垦的橡胶生产量连攀新高,到1978年,广东农垦干胶产量突破7.8万吨,广东橡胶产量占全国橡胶产量的80%以上,西方世界“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谬论不攻自破。随后,陈和明、陈欢父子的生活也迎来了变化。

翻开陈家的老相簿,一张童年陈欢生日派对的照片格外显眼。“当时能和小伙伴开这样的派对,还能吃上奶油蛋糕,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我盼了很多年才有了这张照片。”陈欢说,“当时父亲骑着摩托车到镇上买来蛋糕,这应该是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了。”

陈欢从小与橡胶为伴,在就业时也选择了熟悉的橡胶。2010年,大学毕业的陈欢抱着见见世面的想法,选择了广垦橡胶在泰国的岗位。

“种橡胶苦,在海外做橡胶更苦,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陈和明问儿子。

“准备好了!”陈欢说。

与当地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回忆起初到海外的工作与生活,过语言关,融入当地文化,都是陈欢绕不开的话题。和很多初到海外的前辈、同事一样,陈欢一开始开展工作也高度依赖翻译。时间长了,交流不便的问题逐渐出现,曾有一次,泰国员工把陈欢的请求当成了指责,双方发生口角,闹下了大误会。

在最困惑的时候,家学渊源成了支撑陈欢走下去的动力。“回想起第一次到泰国,在飞机上俯瞰地面大片的橡胶林,我还是觉得这就是自己该来的地方。”陈欢说。

于是,陈欢开始自学泰语。一开始,蹩脚的泰语常让本地员工一头雾水,陈欢的办法是厚着脸皮,不停地说。约半年之后,陈欢就可以用泰语流畅地沟通,和当地员工打成了一片。中资企业岗位稳定,工资福利较好的口碑也在当地传开。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公司仍按时足额向员工支付工资及福利,这成了许多海外员工所看重的因素。”陈欢说,东南亚人偏好贷款消费,家里的摩托车、电视机常常都是贷款买的,疫情期间的稳定收入,让绝大多数员工选择继续留在公司。

得益于东盟的劳动政策,目前,沙墩公司雇有超200名海外员工,来自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多国。除了收入可观,岗位稳定外,“在中国企业能学到技术”也是员工们的突出感受。“我入职的时候是叉车司机,在公司里,我学到不少技术和管理知识,现在已经是生产部副经理了。”沙墩公司外籍员工阿敏说。

从东南亚的丛林到非洲的原野,与当地共享发展成果俨然成为了广东农垦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广东农垦的海外业务分布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贝宁、加纳等国家,投资建设生产经营项目47个,累计投资总额27.51亿元。除了传授技术,分享财富,广东农垦旗下的海外工厂更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活动,捐助学校、医院等设施。一幅因胶而兴的靓丽图景,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而在全球铺开。

期待第四代人“幸福接力”

“在海外工作,工资比在国内高一些,这也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陈欢说。其中,住房条件的改善,是他感受最深的变化之一。

陈欢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雷州半岛农场里的住房还有不少板房,有些房屋的屋顶甚至还是瓦片的。每逢台风来袭,滚滚风雷撞得薄墙隆隆作响,屋顶被掀开,连夜漏雨是常态。曾有一次,农场的水塔盖子被风吹跑,砸在了陈家门口。时隔近30年,那声巨响还是让陈欢难以忘却。

2000年前后,一家人搬到广州;近年来,随着陈欢在泰国的工作逐渐稳定,陈家更搬离了老式的筒子楼,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住宅楼。雷州半岛的莽苍丛林,橡胶林中的艰苦岁月,正与陈家渐行渐远。那块苦苦盼望的蛋糕,那声从天而降的巨响,陈欢的儿子再也没有体验过。相应地,陈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下一代成长的关注上。

在泰国工作时,陈欢几乎每天都会与家中视频连线,工作环境的小变化,给陈欢一家带来了巨大的幸福感。“曾听前辈说,在海外工作时,给家里打电话很难,经常是‘喂’一声之后,信号就断了。要再接通,可能要再走几公里找信号。”陈欢说。

谈到对小康的理解,陈欢说,现在家里什么都不缺,最盼望的还是儿子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健康成长。“我们作为家里人,也尽量分担陈欢抚养子女的压力。”陈和明深知,橡胶供给是国之大事,让儿子放下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是这位橡胶“老兵”的全新使命。

和陈家一样,国内条件的改善,让更多农垦职工走出国门,在海外开荒拓土。当下,广东农垦已发展成为涵盖天然橡胶、剑麻、糖业、乳业、畜牧、粮油、旅游、置业、金融、物流、营销等多个领域,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国际化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广东农垦一位负责人说,一代代人的垦殖接力中,一份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也在其中传承,70年来从未中断。

“爷爷种胶、父亲割胶、我做胶,希望未来儿子可以卖胶,在贸易中继续将橡胶事业发扬光大。”陈欢说。

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弘

通讯员 陆亚丽 周卓灵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