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埸”鸣惊人 广东首金!

男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中国选手谢思埸/王宗源获得冠军。

7月28日下午,东京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决赛,中国组合谢思埸/王宗源以467.82分为中国代表团夺下第11枚金牌。在遗憾与跳水10米台、乒乓球混双两枚金牌擦肩而过之后,广东终于凭借汕头小伙的出色表现,拿到本届奥运会的首金。

跳水项目成为广东首金,有偶然也是必然,除了赛程安排的偶然因素外,广东跳水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强势地位,是广东运动员不断在该项目上争金夺银的关键。

完美表现赢得对手掌声

虽然在参加决赛的16名选手中,谢思埸/王宗源是唯一没有过奥运参赛经验的组合,但身负中国跳水“梦之队”之名出战的两人从前两个规定动作结束后,就已经展现出领先优势,比第二名的日本组合高出10分之多。

在后面的4轮自选动作比拼中,谢思埸/王宗源以零失误完赛,一路遥遥领先,将金牌稳稳收入囊中。两人完美的最后一跳,甚至让对手都为他们鼓起掌来。

谢思埸的父亲谢平忠和母亲蔡宝儿在汕头与小跳水运动员们一起观看了比赛直播。谢平忠给儿子的表现“打9分”,“因为他后面还有单人的项目”。蔡宝儿则希望儿子能够放松心情,按照正常节奏完成接下来的比赛,“他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感谢国家对他的培养。”

成功背后是“难忍的痛”

2012年,16岁的谢思埸入选国家跳水队。两年后因为训练强度较大导致腿部骨折,他咬牙坚持参赛,却因骨头再次骨折错位遗憾退赛。

接受手术之前,医生给谢思埸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即使你做了手术,以后也练不了跳水了。”不只是腿部的伤势严重,已经从事跳水事业10多年的谢思埸,身上积累了很多伤病,光是眼睛就做了7次激光手术,手臂肌肉也曾撕裂过,腰、膝盖、手腕许多部位都有旧患。

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对跳水的渴望,谢思埸在手术后重回训练场,并将好状态保持到了里约奥运会的选拔赛。但在上海的一场选拔赛结束后,谢思埸脚伤复发,连路都不能走。到医院拍片子才知道,原来上次手术钉在脚里固定的钉子移位,把肉都磨烂了。他只好再次选择通过手术取出钉子。这场不得不做的手术也使谢思埸提前告别里约奥运会。

“成功的背后全是难忍的痛。”谢思埸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幸运的是,他的坚持、付出和痛苦没有白费,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奥运新人”谢思埸终于实现站上奥运领奖台、为国争光的梦想。接下来,他还将参加单人项目,向双金发起冲击。

广东奥运金牌跳水占1/3

自中国1984年参加奥运会以来,广东运动员在此前的9届奥运会上,共夺得30人次金牌,其中广东跳水运动员夺得10人次金牌,夺金数量约占广东运动员总夺金数的1/3。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孙淑伟为广东拿到首枚跳水奥运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胡佳、杨景辉分别夺得男子10米跳台冠军、男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何冲在男子3米板项目上夺冠。2012年伦敦奥运会,何姿在女子双人3米板、张雁全在男子双人10米跳台、罗玉通在男子双人3米板再夺3枚金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陈艾森在男子双人10米跳台、男子单人10米跳台项目中收获两枚金牌。

本届东京奥运会,陈艾森遗憾摘银,谢思埸夺冠,14岁的全红婵也将在女子10米跳台项目中亮相。全红婵作为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有望一战成名。

天赋加传承练就金牌之师

广东省跳水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凌海婵曾带过张雁全、何冲、陈艾森等跳水名将。在她看来,广东水资源丰富,广东人的水性和水感较好,很多老一辈的跳水运动员就是在江河湖海的船上练习跳水,积累了不少训练的秘诀。此外,广东人小巧的身材,也比较适合跳水项目。

在这些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再加上教练和运动员的潜心训练,广东逐渐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不错成绩。当孙淑伟、何冲、陈艾森等人成为奥运冠军之后,跳水在广东形成了极大吸引力,不少孩子因他们走上跳水之路,广东的青训人才培养也走上了良性循环。

“省体育局和相关部门对跳水运动鼎力支持,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做好了保障,这也是跳水项目不断走强的原因之一。”凌海婵说。

目前,广东在广州、湛江、东莞、中山、肇庆等地共有13个选才基地,其中有体校也有跳水学校,近几年一些社会俱乐部也成为输送人才的渠道,这使广东的跳水项目后继有人。

南方日报记者 彭博 杨立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