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一起较真。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通知,部署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通知指出,积极稳妥推动独立学院转设,并明确独立学院转设事项不受数量限制,优先纳入规划。
独立学院转设,是教育部部署的重点工作。去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转民办、转公办、终止办学”三条转设路径。并针对没有社会合作方,仅由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
截至今年8月,全省的17所独立学院共有13所完成转设,其中1所停办,其余12所均转为民办本科学校。仅有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4所独立学院还未公布转设方案。
招生究竟有没有受到影响?转设后办学有没有得到保障?过渡期的政策扶持有没有落实?面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这三大疑虑,广东独立学院如何在转设中进行破解,笔者为您逐个盘点。
疑虑一:招生有没有受到影响?
本轮独立学院转设,社会上有不少舆论认为,失去了母体学校的光环,这些转设后的学校将会遭遇招生困难。
事实上,独立学院转设,并不一定对招生造成实质性冲击,反而在新一轮洗牌之下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从2021年高考广东民办高校投档情况来看,民办高校的投档最低分数线已经开始赶超公办高校了,排名靠前的民办学校,都是近两年完成转设的独立学院。
一组对比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今年广东省高考投档,珠海科技学院(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理类最低投档分数排在全省第35位,相比于去年该校转设之前理科类排名的38位,有了不错的进步。此外,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等学校的物理类最低投档分数排名,相比去年学校转设之前的理科类排名都有所提升。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21年2月正式转设更名为珠海科技学院。
从历史类(文科类)比较看,珠海科技学院今年广东省高考投档排名与去年持平,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州南方学院和广州新华学院(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等学校排名则有1-2位的提升。
疑虑二:“单飞”后办学有保障吗?
广东民办高校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初具规模。这批学校由于积累沉淀不足,办学起步艰难,更多地需要依靠母体学校在管理、师资、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失去母体学校的加持,不少人认为独立学院要经历办学“阵痛期”。
事实上,独立学院转设之后,各个学校通过资金投入、体制改革和扩容增效等方式,获得社会普遍认可。
珠海科技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在“十四五”期间要再投入10个亿,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聚焦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所需的生物制药、化学材料、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等前沿科学布局学科专业建设。
今年6月,东莞遭遇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广州新华学院实施封闭管理。这是该校在转设之后面临的第一场“大考”,学校党政全员投身“抗疫”,完成了全校1.6万名师生的日常餐饮和生活物资配送任务,保障了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让社会看到了民办高校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
广州新华学院全员“抗疫”取得胜利。
为了满足独立学院转设条件,不少高校大手笔建设新校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软硬条件都得到实质性改善。
湛江科技学院(原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近年来全面启用新湖校区,该校区依山近海,占地达到1600余亩,教学科研条件相比原校区得到很大提升。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原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启用肇庆校区,这个斥资50亿元建设的新校区建筑面积达到112万余平方米,可容纳3万名学生。
湛江科技学院工业机器人编程与仿真实验室。
疑虑三:过渡期的政策扶持能落地吗?
在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存在一个过渡期,很多人的关注点都在办学层次和学历获取的问题上。
按照教育部的实施方案,完成转设的学校均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妥善处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笔者了解到,广东独立学院转设后,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处理学生学籍学历等问题。对于转设前以原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使用原校名注册学籍、颁发学历证书并注册学历,学生就业升学按照原学校本科毕业生身份进行;对于转设后以新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按照转设后的新名注册学籍、颁发学历证书。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教育部的实施方案提到“合并转设”,这是指独立学院整合优质的高职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成为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这类大学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高校同属一个层次,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取得本科学历。
广东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备受关注,在肯定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有部分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仍存在不足,办学体制仍未理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转设进程。“十四五”将是独立学院转设攻坚期,还未完成转设的学校,要迎头赶上了。
【记者】杜玮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