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林海守护者

7月林芝,细雨绵蒙。尼洋河上,一场水域救援演练正在进行。

快艇飞速划过水面,身着橘红色救援服的林芝森林消防支队队员放开绳索,迅即将“落水者”拉起。而后,队员们模拟“翻船自救”,三名落水消防员攀着船沿成功跳上船只,动作麻利迅速。

每年6到9月为林芝汛期。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作训科助理员浦同猛说,这个期间里,队里每周都会组织1到2次救援演练,“确保在关键时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水域救援演练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水域救援演练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地处青藏高原的西藏,是“三江”之源和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亦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林芝,域内江河奔腾,森林面积占西藏全区的80%。

除了防汛抗洪,守护森林安全,亦是西藏消防员们的另一重要职责。

在山林里“负重前行”

在浦同猛的印象里,在西藏从事消防员6年来,最危险的一次救援曾让自己“命悬一线”过。

彼时,山火袭来。因土木层松动,山林里石头滚落,差点砸中正在灭火的浦同猛。“还好我反应迅速,及时躲到一棵树后面,避开了石头。”

敏捷的反应能力,是高原地区消防员们日常训练的重要科目之一。他们也时常模拟山火来临时的“紧急避险”场景。浦同猛直言,“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才能更好地守护整片山林。”

水域救援训练场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作为森林消防员,常年要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区域奔波忙碌。因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特殊气候条件,这里也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于这群“生态安全守护者”来说,要克服高山缺氧,也要应对悬崖峭壁、滚石倒木等危险艰难环境。这也意味着,要有绝佳的体能和综合素质。

入林训练,便是他们每周的必备项目。背上十公斤重的水泵,加上油桶、管带等,在山上“负重前行”至少10公里。“时间的话,大概是1到2个小时。”浦同猛说。

严苛的日常训练、训法战法的不断创新,练就了这支技能出众的救援尖兵。

成立至今,西藏森林消防总队已成功扑救森林火灾197起,参与林政执勤3700余次、抢险救灾104次。三江源头,珠峰脚下,藏北高原,藏东林海,广大官兵风雨兼程,在保护生态、维护稳定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印。

守护生态安全,紧急时刻要“救”,更重要的则是“防”。

防火科普活动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防火科普活动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据浦同猛介绍,队里常态化开展防火执勤、林下可燃物清理、洒水作业等活动,也会面向群众举行生动的防火小知识宣讲、现场演练等。

在林芝米林县南伊沟景区里,记者看到一抹橘红色的身影在景区门口不断“流动”。巡逻的同时,消防员也给游客派发防火小册子,呼吁大家一同保护森林。

“来林芝的游客很多,之前就发生过因为游客乱丢烟头导致的火灾。比如在318国道自驾的时候,随手把烟头丢到路旁的枯枝落叶里,就燃起来了。”浦同猛说,“所以我们也经常开展路上的巡查,及时给游客宣讲,防患于未然。”

信息化设备助力救援

林芝巴宜区森林消防中队野外灭火综合演练训练场里,烈火熊熊。一个水泵小组迅速出击,另外两个小组旁侧合围,多点喷射下,明火逐渐熄灭。

灭火演练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这采取的就是一点突破、两组合围的战术。”浦同猛表示,近些年来,救援设备的更新、救火战术的升级,助力消防员们进行更高效的救援,作战技能也不断提升。

水泵是森林灭火的“利器”。浦同猛展示起消防队里最新的水泵设备,机身不大,但“动力”十足,“能量”极高。

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作训科助理员浦同猛介绍最新的水泵设备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队作训科助理员浦同猛介绍最新的水泵设备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这是我们去年最新换的设备,重量轻,体积小,更容易背上山。跟以前的旧设备相比,它虽然小,但动力更足,能带动8根管带出水。”他举了一个例子,300距离外的大火,以前他们要背三台笨重水泵才能扑灭,现在背两台小型水泵即可。“切切实实减负了,也提高了灭火效率。”

林芝巴宜区森林消防中队野外灭火综合演练训练场里,消防员们进行灭火演练 南方+ 陈伊纯 拍摄

训练场上,西藏森林消防总队卫星通信车驻停旁侧,它承担着火场“综合指挥部”的作用。六驱的性能配备,让通信车可以随时开进山区。车厢里,大屏幕上直接连线林芝森林消防支队、西藏森林消防总队等各地的指挥中心,可以随时进行火情信息沟通。

“指挥中心24小时有人值班,只要消防车呼叫,他们就能即时响应。”西藏森林消防总队信息通信处负责人陈浩说,“车上还配备了天通卫星集群终端,一台设备能连接20台对讲机,解决了上山后消防员失联的问题。”

立足森林草原灭火、地震地质灾害救援、抗洪抢险三大任务,当前,西藏森林消防总队补齐短板弱项,提升打赢能力,持续配发应急救援新特装备,不断通畅信息获取、应急指挥、协同配合能力,倾力守护着“世界屋脊”生态安全。

【记者】陈伊纯 发自西藏林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